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以及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
笔者还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
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
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
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
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
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
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
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枑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枒……。
”为此新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二、笔者认为现行的九年义务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
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
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
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
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
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
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称呼(addressing)。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
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
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
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有;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
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
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如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teacher(teacher lin)。
2、介绍(introducing)。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
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
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
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this is joan,my classmate,”“joan,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 her,…”等。
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关心(showing 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how old are you?woman:ah,it’s a secret.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
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 对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4、谦虚(modest)。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
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
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 哪里,哪里。
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
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 “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
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5、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
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
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
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
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speaking”?
三、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笔者认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 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
学生。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
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1997(2)
[3].刘绍忠. 《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1997(3)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
[5].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