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特点:
1. 镇咳作用较强(1/4) 镇痛作用弱(1/12)
2. 成瘾性弱于吗啡
用途:缓解中等程度疼痛;
干咳、剧咳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 度冷丁、dolantin)
作用特点: 1.镇痛作用弱,维持时间短。 2.镇咳作用弱。 3.不引起便秘,也无止泻作用。 4.不延缓产程。 5.解救中毒需合用抗惊厥药
麻醉性镇痛药分类:
按药物与阿片受体的关系分类 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哌替啶、苯哌利定、芬太尼族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以激动为主的药物 喷他佐辛、丁丙诺啡、 布托啡诺、纳布啡
以拮抗为主的药物 烯丙吗啡 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纳曲酮、纳美芬
天然阿片生物碱类:
菲类: 吗啡、可待因 —— 镇痛
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及不 良反应的处理
——附毒麻药品管理规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 张利萍
定义
所谓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 analgesics, 或narcotics),通常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能解除或药物。 麻醉性镇痛药有时也称为阿片类药 (opiates)。
五、医疗机构应当要求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 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每4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 次。
六、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需要 带出医疗机构外使用时,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在患 者或者其代办人出示下列材料后方可开具麻醉药 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一)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 (二)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身份证明; (三)代办人员身份证明。
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产生止泻及 致便秘作用;
兴奋胆道奥狄括约肌,提高胆囊内压而 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诱发哮喘;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致尿潴留。
3.心血管系统
扩张外周血管— 降压 ①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降低中枢 交感张力。 ②促进组胺释放。
扩张脑血管— 增高颅内压 抑制呼吸,致CO2蓄积。
二、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专用处方。 三、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在为患者首次开具麻醉
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当亲自诊查 患者,为其建立相应的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 明复印件,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 由医疗机构保管。
四、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 者由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
如长期应用,由于内源性阿片样肽减少,可使机 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内源性阿 片样肽来不及释放补充,即可出现戒断综合征 (withdrawal syndrome),表现为烦躁不安、失 眠、肌肉震颤、呕吐、腹痛、散瞳、流涎、出汗 等。
吗啡(morphine)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医疗机构应当在患者门诊病历中留存代办人员身 份证明复印件。
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一)前记:医疗机构名称、处方编号、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门诊病历号、代办人 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名编号、科别、开具日 期等,并可添列专科要求的项目。 (二)正文:病情及诊断;以Rp或者R标示,分列药 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三)后记:医师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 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 八、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 淡红色,处方右上角分别标注“麻”、“精一”; 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处方右上 角标注“精二”。
美沙酮(methadone)
主要特点: 1)口服与注射同样有效。 2)耐受性与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 症状略轻。 3)适用于各种剧痛,也可作为戒除 吗啡成瘾的替代药物。
芬太尼家族
芬太尼家族的发展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1960年 1974年 1976年 1990年 1996年 德国 2003 年 中国
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
竞争性拮抗阿片受体,μ>κ>δ 用途:
1.解救吗啡急性中毒 2.阿片类成瘾者的鉴别诊断 3.休克 4.研究阿片受体的重要工具药。
附录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
一、为加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开具、使 用、保存管理,保证正常医疗需要,防止流入 非法渠道,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 例》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 定。
效应
阿片受体亚型
μ
δ
κ
镇痛 脊髓以上水平 脊髓水平 脊髓水平
镇静



呼吸抑制



缩瞳


无影响
胃肠活动 减少
减少
无影响
欣快


烦躁不安
依赖性



镇痛机制:
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 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使感觉 神经末梢细胞膜超极化,减少P物质释 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镇痛。
官消除 持续输注后半衰期恒定(9-20min)
代谢特点
与器官功能无关 与拟胆碱酯酶、碳酸酐酶活性无关 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无关
REMIFENTANIL PHARMACOKINETICS
Target Blood Age and Gender
Concentration (%)
100
十二、为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开 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 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7 日用量。
体内过程
哌替啶的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肌 内注射哌替啶50mg,可使痛阈提高50%; 肌内注射125mg,使痛阈提高75%,相当 于吗啡15mg的效应。其作用持续时间约 为吗啡的1/2-3/4。
临床用途:
1.各种剧痛: 治疗胆绞痛需合用阿托品
2.麻醉前给药 3.人工冬眠 4.心源性哮喘。
体内过程
吗啡肌内注射后吸收良好,经15-30分钟 起效,45-90分钟产生最大效应,持续约4 小时。静脉注射后约20分钟产生最大效应。
吗啡主要在肝脏经受生物转化,60%-70%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5%-10%脱去甲基后形 成去甲吗啡。吗啡的代谢物主要从尿排出, 约7%-10%随胆汁排出。
【临床应用】
临床麻醉中,这类药物以往主要作为麻醉前用药, 使病人镇静,减少麻醉药需要量,有利于加深麻 醉。现在认为除非病人有急性疼痛,不必作为常 规应用。近年来这类药主要用作静脉复合麻醉或 静吸复合麻醉的组成部分。
耐受性和依赖性
所有的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哌替啶等)短期内 反复应用均可产生耐受性,需要逐渐增加剂量方 可产生原来的效应。
不良反应
特大剂量哌替啶常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现象,表现为谵妄、瞳孔散大、抽搐等,可能 是由于其代谢物去甲哌替啶大量蓄积所致。
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异丙烟肼等)的病 人应用哌替啶,可产生严重反应,表现为严重 的高血压、抽搐、呼吸抑制、大汗和长时间昏 迷,甚或致死。其原因可能是单胺氧化酶抑制 药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活力,使哌替啶及其代 谢物去甲哌替啶的降解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毒 性反应。
芬太尼
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用量小,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短,约30分钟 。
用于各种剧痛。 与全麻药或局麻药合用,可减少麻醉药量。 由于此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小,常用于心
血管手术麻醉。 与氟哌啶醇合用有安定镇痛作用。
体内过程
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故易于透过血-脑 脊液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于从脑重新分布 到体内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组织。 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暂,与其再分布有 关。如反复多次注射,则可产生蓄积作用, 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欣快: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2)抑制呼吸
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 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抑制呼 吸调整中枢,减慢呼吸频率,降低潮气 量。
(3)镇咳
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
(4)其他
缩瞳: 激动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催吐: 激动脑干极后区的阿片受体
2.兴奋平滑肌
激动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呈现多种药 理效应。
(1)镇 痛:
特点: ①作用强大,迅速缓解各种疼痛 ; ②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 ③镇静; ④欣快(euphoria)。
镇痛机制的研究
1803年 吗啡被分离 1962年 邹冈证明镇痛部位在第三脑室周
围灰质 1973年 Snyder等提出脑内存在阿片受体 1975年 Hughes等成功分离出脑啡肽 1992~1993年 克隆出 μδκ 阿片受体
九、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由医疗机构 按照规定的样式统一印制。
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 方为一次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 用量;控缓释制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
十一、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日用量;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 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90
Elderly Female*
80
Elderly Male*
70
Middle-Aged Female
Middle-Aged Male
60
Young Female
50
Young Male
40
30
20
10
0
0
20
40
60
80
100
Time (min)
* Initial dose in the elderly should be reduced by 1/2.
不良反应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壁肌肉 僵硬而致影响通气,可用肌松药处理。
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芬太尼反复注射或 大剂量注射后,可在用药后3~4小时出现延 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极应引起警惕。
芬太尼也可产生依赖性,但较吗啡和哌替啶 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