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性镇痛药PPT课件

麻醉性镇痛药PPT课件

• 意识消失: 协同催眠药物 • 镇痛: 减少其他麻醉药量-平衡麻醉 • 抑制应激反应: 血流动力学稳定
9
• 镇痛 • 从弱到强,无 ceiling effect
• 镇静 • 有 ceiling effect »不能保证病人意识消失
• 降低 MAC • 有 ceiling effect
10
阿片类药物的外周机制
•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主要激动和 受体,对 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 抗作用;
• 阿片受体拮抗药主要拮抗 受体, 对 和 受体也有一定的拮抗作 用;
17
椎管内镇痛药的理化特性与镇 痛时间的关系
硬膜外给药
理化特性 起效 维持时间 CSF浓度 血浓度
脂溶性高 快 短


脂溶性低 慢 长


18
阿片类药物硬膜外镇痛
12
阿片受体
• 阿片受体在炎性组织的特殊条件下经过 构形改变而成为有活性;
• 炎症时的低pH通过增加阿片受体与神经 元膜上G蛋白结合而增强阿片样物质的激 动效应
• 炎症破坏神经束膜的屏障作用,使阿片 样物质更易接近神经元的阿片受体
13
内源性阿片肽
• 内源性配基可能在浸润炎性组织 的免疫细胞形成和贮存
• 传统理论认为阿片类药物只通过 对CNS阿片受体产生镇痛效应
•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其也可通过作 用于CNS以外的阿片受体产生抗 伤害作用
11
可能机制
• 初级传入神经的阿片受体被阿片样 物质占据后,伤害性传入末梢的应激 性减弱或动作电位传导被抑制;
• 初级传入神经中枢端或外周端释放 兴奋性递质的作用受抑制;
• 起效时间次序: 吗啡 >度冷丁 > 芬太尼 一般在2-5分钟到8-30分钟;
19
镇痛持续时间
• 给予吗啡2-10mg后,镇痛持续时间从 4-6小时至24-36小时不等;
• 给予度冷丁100mg。镇痛持续时间为 4.5-20小时;
• 给予芬太尼0.1mg,镇痛持续时间为28小时;
20
耐受性
• 连续给予受体激动药→阿片受体 “超载” →反馈抑制 → 内源性 阿片样肽释放减少或停止 → 需要 更多的阿片受体激动药才能维持 原来的镇痛效应→ 产生耐药性;
麻醉性镇痛药
• Narcotic analgesics 或 Narcotics
1
• 指能解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 对疼痛的情绪反应的药物。
2
• 吗啡 • 哌替啶
• 丙烯吗啡
1803年从阿片中分离出来; 1939年第一个合成的麻醉 性镇痛药; 1942年合成,有拮抗吗啡 作用;
3
阿片受体
• 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发现在脑内和 脊髓内存在阿片受体(Opiate receptors 或Opioid receptors。这些受体分布在 痛觉传导区以及情绪和行为相关的区 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 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
• 有人任为大多数耐受性问题是由于不恰 当的给药方式造成,给药间隔时间不规 则和允许疼痛反复出现,以至增加剂量 方可产生有效的镇痛效果;
23
• 有人长期研究阿片类药物耐受性, 结论是,对无痛个体长期用药可产 生耐受性,而对慢性疼痛病人,只 要用药恰当,并不会产生耐药性;
24
依赖性
内源性阿片样肽减少→ 对药物产生依赖性
• 白介素-1等细胞因子刺激免疫细 胞释放阿片肽,激活感觉神经的 阿片受体,产生抗伤害作用
14
外周作用的意义
• 如能利用阿片类药物的外周作用机制产生镇 痛,就可能避免其中枢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 目前对人体采用神经干附近注射吗啡、局部 静脉注射吗啡、周围神经末梢附近应用小剂 量吗啡等,结果不一,有效无效各半;
27
阿片受体激动药
Opiod agonists
指作用于受体的激动药, 所谓麻醉性镇痛药也是指这 类药物。
28
• 阿片受体激动药的典型代表: 吗啡
• 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药: 哌替啶
• 临床应用最广的阿片受体激动药: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29
吗啡 Morphine
30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5
依赖性的形成
• 躯体依赖性:阿片类药物连续应用一 段时间后,停药或用量不足出现戒断 症状;
• 精神依赖性:阿片类药物用后可产生 欣快感,有时可出现幻觉,一段时间 后用药者为追求欣快感和幻觉而主动 用药;
26
戒断症状
• 原因:对药物产生依赖性者内源性 阿片样肽来不及释放补充,产生戒 断症状;
• 表现:烦躁不安、失眠、肌肉震颤、 呕吐、腹痛、散瞳、流涎、出汗等
4
内源性阿片肽
• 1975年以来先后发现体内有几种内源 性阿片样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 肽)是一些受体的内源性配体。阿片 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肽的发现为解释 麻醉性镇痛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 依据。
5
作用机制
• 阿片类药物与体内各处的特 异性阿片受体结合产生多种 药理作用。
6
阿片受体
• 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属 于G 蛋白偶联受体。阿片药物与 受体结合,活化了受体,由G蛋 白介导,引起细胞内第二和第三 信使系统功能的改变,出现药物 在细胞水平的药理效应,细胞内 Na的积聚。
• 提高痛阈而镇痛; • 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甚至
21
耐受性的形成
• 蛋白激酶及其调节的蛋白磷酸化学说; • 阿片受体脱敏感学说; • cAMP - Ca 2+ - 微循环学说;
22
对阿片类药物耐受性的新认识
• 有研究表明,慢性非癌性痛病人的吗啡 剂量较癌性痛病人更稳定,提示阿片类 药物剂量增加并不是由于产生真正的耐 受性,而是由于伤害性增加;
• 膝关节镜手术后关节腔注射吗啡1-5mg可镇 痛达48小时,用芬太尼可取得相似效果;
15
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拮抗药分类
分类
代表药物
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哌替啶 苯哌利啶 芬太尼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以激动为主的药物 喷他佐辛 丁丙诺啡 纳布啡
以拮抗为主的药物
丙烯吗啡
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络酮 纳屈酮
16
• 阿片受体激动药主要激动受体;
7
阿片受体的分类
型别 效应
内源性阿片样肽 激动药代表
1 脊髓以上镇痛 - 内啡肽 吗啡 哌替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呼吸抑制心率减慢 内啡肽 吗啡 哌替啶
欣快感 依赖性
镇痛、镇静、缩瞳 强啡肽
轻度呼吸抑制?
调控 受体活性 亮啡肽
烦躁不安、瞳孔散大 ?
喷他佐辛
幻觉、呼吸兴奋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8
阿片在麻醉中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