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实施办法 Microsoft Word 文档

重庆市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实施办法 Microsoft Word 文档

1.凡是在2013.6.30-2014.7.1期间参加岗前培训的专技人员,有交费名册并通过的人员,计18学时折算4.5分。

(放在新课程灵活性的项目内计4.5分)。

单位上报继续教育中心核实认定分数。

重庆市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实施办法
一、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对象与周期
(一)对象
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对象为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干部。

(二)周期
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以5年为一个周期。

本周期为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

继续教育周期管理以学年为计算单位,即从上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止,其间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分登记为该教师该学年度完成的学分量,每年7月为继续教育年审时间。

(三)目标
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全面加强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全面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基础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四)要求
本周期内,普通中小学具有高、中、初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应完成不少于100学分的继续教育学分总量,且每个继续教育的内容板块必须达到相应的最低学分要求。

每学年,必须完成不少于20学分的继续教育基础学分量。

新任教师第一学年度应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继续教育,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校本培训不少于60学时(周期总学分、年度基础学分和板块学分要求参见附件1)。

二、继续教育学分折算办法
学时与学分折算办法一般为4学时折算为1学分,各部分具体学分折算办法见附件3。

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程序
(一)申报
每学年度初,各学校应当结合本区县(自治县)统一要求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并将校本培训计划和校本培训活动申
报表(见附件4)上报区县(自治县)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审核同意,作为其校本培训学分登记年审的依据。

各区县(自治县)应将本地区培训计划和区县(自治县)级培训活动申报表(见附件5)上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审核同意,作为其区县(自治县)级培训学分登记年审的依据。

凡是学年度中途举办的应急性培训,应于培训前报市、区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审核同意。

(二)登记
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后,凭有关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任职单位登记员处进行登记,登记员先审核原件并核对复印件无误后在复印件上签字,按学分类别归类,录入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系统,然后将其证明材料复印件装入教师继续教育人头档案。

每学年结束时,登记员根据本单位教师情况,制作本单位教师应完成学分统计表,整理录入教师继续教育数据,并将电子数据上报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进行年审。

(三)审核
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对数据进行审核后发给各中小学,并打印出本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汇总情况表(见附件6)。

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中心对证明复印材料进行检查,受查单位按有关要求报送证明材料复印件。

(四)验证
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将根据学分汇总情况表填写《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并盖章,对当年完成规定学分者在其《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注明“完成”,未完成的注明“未完成”。

对周期审核合格的在其证书上注明“审验合格”,不合格的注明“审验不合格”,并由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四、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机制
(一)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体系
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分为三级体系。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管理机构,负责各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直属中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审核与验证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为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审核与验证工作。

各学校负责本校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工作。

本周期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全部采用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继续教育学分认证制度
凡未经区县(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验证的《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能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依据。

凡年度继续教育未达学分最低要求者,当年度继续教育为不合格;凡本周期满时,未完成总学分最低要求或未完成每个板块相应的最低学分者,视为本周期继续教育不合格。

凡继续教育年度不合格者, 当年年度考核为不合格;本周期继续教育不合格者,不得续聘,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不得评先评优。

新教师未完成上岗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三)继续教育学分激励机制
各区县(自治县)和中小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和经费支持,落实有关待遇。

市里将在年度和周期末对继续教育学分完成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重庆市中等职业校教师折算表
板块
师德教育
折算办法
1、每年结束时根据《重庆市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办法》进行职业道德考核,获得合格及以上等级的计 3 。

2、完成市级课程培训并考试合格计 3
1、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凭培训合格证书,国家级、市级和县级分别计 14、1
2、10 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合格,凭考试等级证书,高、中、初级分别计 6、4、2 。

2、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格,凭培训合格证书计 12 。

3、各区县、校组织其他信息技术与科教整合培训,每 4 时 1 。

1、完成市、区县课程培训并考试合格,每科计 3 分。

校本培训 4 时 1 分(要有具体日期的笔记)。

2、参加各类非历培训,凭培训合格证书按 4 时 1 计算。

3、技能证中级计 3 分、高级 5 分、技师 8 分。

4、说课、上课、评课考核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分别计 3 分、2 分、1 分。

(当年有效)
5、提高历、位进修、网络远程培训,凭结业证书或成绩证明按 1 科 1 分计算,总分不超过 20 分。

教师挂职进修 1 年 5 分。

6、教实践:
(1)优质课(三课)竞赛获奖、论文获奖、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获奖按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 6、5、4 ,市级 5、4、3 ,县级 4、3、2
,校级 3、2、1 。

(当年有效)
(2)参加市、区、校组织的主题研修活动,每半天 1 分,每年最高计 5 分。

(3)听取县级以上讲座、术交流,1 天 2 分。

有论文交流发言再计 2 分(当年有效)。

(4)教师撰写教反思与读书笔记,经校考核每 2 篇 1 分。

1 年最多 2 分。

(5)教师指导新教师,凭聘书和过程资料为导师和对象分别计 2、1 分(当年有效)。

(6)教师承担市、县、校级专题讲座、教研究课等,计 2、1、0.5 分(当年有效)。

7、教育科研:
(1)承担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主研人员按国家、市、县级计 6、 5、4 ,协研人员折半(2)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按国家、市、县级第一作者计 4、3、2 分,第二、三作者递减 0.5(当年有效)。

8、参加书法获普通话考试三个等级分别计 6、4、2 分。

(当年有效)
9、参加社会机构的专业课程培训,凭证书计 10 分。

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者按高、中、初级计 5、3、1 。

10、取得科技术发明专利者凭证书按国家、市级计 20、15 。

11、承担新专业、新课程教任务者凭校证明和过程资料计 1 分。

1、进行行业调研获社会调查凭证明或报告每周 2 分。

2、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者凭过程资料和企业合格鉴定证明每月 4 分。

3、带生到企业实习的教师凭过程资料和企业证明每月 8 分。

备注:
师德教育一周期 18 分每年4分
现代教育技术一周期20分每年最低4分
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专业课老师一周期
42分、文化课老师52分行业实践专业20、文化10
注: 5 年一周期,每年最低 20 分,各种材料需交原件不要复印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