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三语文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峨眉山月歌》 (一)鉴赏: 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诗鉴赏的一个点。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 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 “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怀乡之曲,诗人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关于古时“折柳”的习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用心 爱心 专心
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一)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自读、讨论和品尝) 提示: ① 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迁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 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② 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 取譬设喻。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模拟试题】 一. 诗歌鉴赏: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标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好处。 答:
二. 文言文语段阅读 第一篇 公子重耳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禄①,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季子。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不如是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父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也。”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遗之。醒以戈逐子犯。曹共公闻其骈协②,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而诸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注:① 生禄:养生的俸禄。 ② 骈胁:肋肌排得很密,像一块似的。 1. 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词义的异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 ••晋公子之从者观吾其裸观欲 ② ••而嫁是又如乎得人是于
③ ••也首曹其受而载之首稽 ④ ••骈胁闻曹共公之者闻其 A. ①③不相同,②④相同 B. ①②④相同,③不同 用心 爱心 专心
C. ②③④相同,①不同 D. ②③相同,①④相同 2.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① 晋人伐诸.蒲城 ( )
A. 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B.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C. 穆公访诸.蹇叔 D. 投诸.渤海之尾。 ② 吾其奔也 ( ) A. 君其.礼焉 B. 吾其.还也
C. 尔其.毋忘乃父之志 D. 曹其.首也 3.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叔隗妻赵衰”中“妻”字用法相同的是( ) A. 以戈逐.子犯 B. 卫文公不礼.焉
C. 公子安.之 D. 乃馈.盘飧,置璧焉。 4. 在“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一句中“之”指的是( ) A.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B. 蚕妾 C. 将行,谋之桑下 D. 四方之志 5. 下面四句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 A.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 B. 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农夫给了他一块土,公子生气了,要拿鞭子打他。 C. 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齐桓公为他取妻,有马二十匹。 D.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走吧,贪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 6. 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有四方之志 B.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C. 晋人伐诸蒲城 D. 奔狄,伐咎如 7. 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有四方之志 B.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C. 晋人伐诸蒲城 D. 奔狄,伐咎如
第二篇 齐晋①之战 癸酉②,师陈于。邴夏③御齐侯④,逢丑父⑤为右⑥。晋解张⑦御郤克⑧,郑丘缓⑨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色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⑩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