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痹病

痹病


面色晃白,纳呆便溏 关节肿甚,热留不退
(2)用药不宜太过: ①祛风散寒除湿 易化燥伤津,如川乌、附子, 应中病即止 ②活血通络 ③勿伤脾胃 易耗气伤血
8. 病例分析
(1)詹某,女,56岁。因对称性关节肿痛7年,加重半 月于2004年3月入院。 患者97年起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对称形肿胀、 疼痛。气候变冷时症状加重。2002年开始双膝关节肿 痛,局部灼热,伴四肢肌肉疼痛,活动不便。曾多次 住院治疗缓解出院,尔后反复发作,长期服用皮质激 素治疗(强的松片10mg2次/日。)半月前开始双手 指间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复发,肌肉疼痛,晨僵达2 小时。近2天发热,体温37.8℃~38.2℃。查体:双手 第2、3、4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皮色暗红,皮温升高, 双膝明显肿胀,皮色正常,皮温升高,压痛明显。舌 暗红,有瘀点,苔薄白少津,裂纹,脉细数。
4. 鉴别诊断
痿病
5. 辨证论治
(1)辩证要点 ①辨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 “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 ②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③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证:风寒湿热;痰浊淤血。 虚证: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2)治疗原则
祛 邪
基 本 法 则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生麻黄 ——温经散寒。 黄芪 ——益气固表 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随症加减:略
③着痹: 主症: 肢体关节酸胀、疼痛,重着。 次症: 肌肤麻木,痛有定处,活动不便,关节肿 胀, 皮色正常 ●苔白腻,脉濡滑,弦滑。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苡仁、苍术、茯苓——健脾利湿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 川乌、麻黄、桂枝 ——温经散寒 当归、川芎——活血通络 生姜、甘草 ——温中健脾 随症加减:略
方药:三痹汤(《妇人良方》) 八珍汤(去白术)+黄芪—— 补益气血 牛膝、续断、杜仲 —— 补肝肾 独活、细辛、防风、桂枝—— 祛风除湿(少 量,中病即止)
☆心痹(气血亏虚证) 主症:痹症日久,气血亏虚,心气痹阻,脉 道不通,脉结代,心动悸。 次症:肢体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胸闷气短。 治法:益气养心,温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湿蕴化热:关节肿胀明显,皮色正常或微 红,触之有热,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利湿通络,兼以清热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 蚕砂、防己、赤小豆、苡仁、山栀、滑石 连翘 ——利湿清热 海桐皮、姜黄——活血通络 杏仁、法夏 —— 化湿除痰
⑤尪痹 主症: 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次症: 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不利,脊柱 僵硬, 脊以代头,尻以代踵,可伴头晕气短,纳差 乏 力,肌肉痿缩,腰膝酸软,形瘦肢冷,面色晦 暗。 ●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5) 痹病的范围
现代医学所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 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 风、坐骨神经痛、肌纤维织炎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在 某些阶段以关节肿痛为主时,可按痹证辩 证论治。
2. 病因病机
(1) 外邪入侵:

气候变化 寒 乘虚 入内 气血 不通
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3)痹病证型及证侯特征
共同症状:肢体关节疼痛 ①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 ②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 热则缓 ③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④热痹----疼痛灼热,焮红,肿胀剧烈,筋脉拘 急(红肿热痛) ⑤尪痹----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 限
(4) 痹病历史沿革
通 痹
补 益
活血通络:当归、川芎、鸡血藤、络石藤、松节、地龙 化瘀:乳香、没药、红花、丹参、穿山甲。
养气血:黄芪、党参、白术、人参、当归、鸡血藤、熟地 补肝肾:首乌、枸杞、杜仲、川断、巴戟、肉丛蓉、寄生
配 伍 特 点
上肢:桑枝、桂枝、羌活、姜黄、威灵仙。 下肢:独活、牛膝、防己、萆薢、木通。 引经 腰背:狗脊、杜仲、桑寄生。 颈项:葛根、白芷。
6. 痹病转归
(1)风寒湿痹 热痹 日久不愈
尪痹
(2)风寒湿热痹
(3)内舍脏腑 正气日虚 气虚血亏证 脏腑痹,预后不良
疗效较差
7. 痹病治疗中注意事项
(1)证型兼夹:最常见为寒热错杂
复感外邪 尪痹:肝肾亏损 痰瘀化热 过用苦寒 热痹:湿热蕴积 形寒体弱,腰膝酸软 局部红肿灼痛 治疗 分清 标本 缓急
⑦沿革特点(各时期的认识) ● 《金匮要略》详于治疗: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 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 之”。
●《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圣济总录》“盖脏腑壅热,复遇风寒湿三 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 故顽痹滃然而热闷也”。以升麻汤治疗 (生地、升麻、犀角、羚羊角、麦冬、石 膏、大黄)。
①奠定基础——《内经》 ②病名 历节、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顽痹、尪痹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 并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 变形。 ● 《诸病原侯论》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开, 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变形的一类进展性 疾病——现代类风湿关节炎。 ● 《千金要方》“历节风着人,久不治者,令人 骨节磋跌”
痹病历史沿革
②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 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③分类:五体痹、五因痹、脏腑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 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了“痹热”。 ④病情演变:“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 于其合也” ⑤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 留皮肤间者易已”。 ⑥治疗:针灸,药熨。
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2)痰瘀痹阻经络
津血运行不畅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内舍脏腑 痰瘀阻络 尪痹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正虚邪实) 脏腑痹
(3)药物所伤:(属误治范畴,了解)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 ——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 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 ——健脾渗湿。 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 随症加减:略
②痛痹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 甚,得热痛缓 次症: 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 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动物虫类药:龟板、鹿角胶、虎骨(狗骨)。 全蝎、蜈蚣、乌稍蛇、白花蛇、地鳖虫。 毒性药:马钱子、雷公藤、青风藤、川草乌、八 角枫、南蛇藤
(3) 分证论治
①行痹: 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次症: 恶风或恶寒,喜暖。 ●苔薄白,脉浮弦、紧。 ●红、肿、热、舌红+游走不定 热痹?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④热痹: 主症: 肢体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焮红灼热 次症: 筋脉拘急,得冷稍舒,多伴发热、口渴、 烦躁、喜冷恶热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疏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桂枝—— 疏风通络 黄柏、苍术、牛膝——清热利湿通络 随症加减:略
临床常见变证: ●热毒化火,深入营血:红肿热痛剧烈,壮 热烦渴,入夜尤甚,舌红少津,脉弦数 ●治则:凉血清热 ● 方药:犀角散《千金方》:水牛角、黄连、 山栀、升麻、茵陈 ● +生地、丹皮、寒水石、虎仗、桑枝、鸡 血藤
祛风散寒除湿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过服 ↘阴虚化热 苦寒清热→伤脾 →湿聚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
小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脉络阻滞,气血不通,痰瘀闭阻,关节 不利。
3. 痹病诊断
(1)诊断要点: ①主症:肢体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 ②伴发症:麻木、酸楚、重着、肿胀、发热 ③舌象:舌质多红,暗红,舌苔白滑,白腻,黄腻 ④脉象:沉紧、沉细、弦滑 ⑤辅助检查:X线照片,CCP,AKA,CRP,血沉, 类风湿因子,抗O,心电图,超声心动等。
● 《儒门事亲》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开创上 下肢选择用药)。 ● 《景岳全书》“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 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 风寒湿痰滞等药,而再伤真阴,必反增其 病也”。 ● 《医宗必读.痹》:祛风散寒除湿兼顾而主 次不同,兼以补血、补火、补脾。
● 《症因脉治》对热痹有较详细论述,且治 疗多样(唐宋主要用升麻汤)。“热在经 络者,四味舒筋汤;热已深入者,潜行散。 气分热者,苍柏二妙丸;热在血分者,虎 潜丸”。
痹 病
掌握内容:
1、痹病概念
2、痹病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
1 . 概述
(1)定义:
①痹病(广义)——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邪 气(风湿寒热)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以痹阻 不通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相关疾病的总称。
●痹——闭,闭阻不通,不通则痛(痹病常以痛为
主要临床表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 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 —痹病。
② 痹病(狭义:肢体痹病)——肢体经络 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 经脉闭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 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 痹病分类
①广义: 食痹,喉痹,血痹,胸痹,肠痹, 十二月痹,孟春痹。 ②狭义:五因痹:风、寒、湿、热、尪痹 (行、痛、着、热、尪痹) 五体痹:皮、肌、脉、筋、骨痹 五脏痹:心、肝、肺、脾、肾痹
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祛风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 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桃仁、红花、土鳖虫、穿山甲、威灵仙——活血 通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