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修订稿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修订稿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目录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化学概念图和化学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和思想潜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化学概念图和化学思维导图比较分析,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并在教学中适宜地使用,就能使学生建构思维也能让学生学会将分散的化学识系统化,抽象化学原理形象化,复杂化学过程简单化,模糊的内在体系清晰化,从而使学习更加轻松。

关键词:化学概念图;化学思维导图;化学教学;应用MindmappingandtheapplicationofconceptmapinchemistryteachingAbstract:chemistryconceptmapandchemicalthinkingisakindofspecificteachingmethods ofradioactivethinking,itisconducivetothedevelopmentofhumanintelligenceandthinki ngpotential,enhancestudents'memory,enhancetheeffectofteachingactivities.Through comparativeanalysisofchemistryconceptmapandchemistrythinkingguidemapandundersta ndtheirstrengthsandproperlyusedintheteachingcanmakestudentsconstructthinkingcan letstudentslearnthedispersionofchemicalknowledgesystem,abstractchemicalprincipl eofvisualization,complexchemicalprocesssimplification,fuzzysysteminnerclarity,s othatlearningmorerelaxed.Keywords:chemicalconceptmap;chemicalmindmap;chemistryteaching;application前言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潜在变化的状态,由形象思维过渡至抽象思维,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虽能听懂新知识,且可仿题练习然而,在实题应用与考试中,学生无法联系所学知识答题其原因在于,掌握的初中化学知识脉络较为分散,通常以死记硬背掌握知识,因此无法提升学习效率及效果。

思维导图[1]和概念图[2]是一种具有简单性、创造性特点的学习模式,借助颜色、符号、图像等将较为抽象化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化后,再传输于学生。

中学化学若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启发思维。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的背景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

新课改特别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

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远远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中学化学的特点是易学、易懂,但是比较零散,易遗漏,不易记忆,所以学生尽管学得轻松,但是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准,造成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顾此失彼。

这种现象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琐碎繁杂,相关概念混沌不清,规律和规则虽有普适性,但是其特殊性往往阻碍学生的理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只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导致化学看似是“半文半理”的学科。

高中生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也普遍感觉到就像政治历史的学习一样,死记硬背就是法宝,谁背得快记得牢,谁的成绩就好,这样就导致了化学知识的存储处于零星状,知识网络的形成比较缺乏。

心理学研究指出,如果各知识点在人脑中的存储是孤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那么这样就会增加学习者的记忆负担,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难度比较大,因此就会出现上述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知所措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4]。

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框架一直以来是诸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努力突破的地方。

同时,他们提出了不少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利于知识结构层次化、网络化的方法,其中思维导图技术成为有效的工具。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研究与应用并不广泛,尤其是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就更少了。

1.2研究的意义思维导图和概念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或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东尼·博赞[5]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

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力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思维导图对学习比较复杂零散的知识有很大的优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优势有:理清知识脉络,运用大脑易于接受的图形表达出来,可以节省时间、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所学知识变成一张网,达到统筹思维、明确目标的目的。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工具,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来,即用图像的方式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并且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化,可以很容易的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扩展,根据彼此间的联系形成更大的更全面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特有的学科思维模式。

因此,在化学学习中,特别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无论是教师编写教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思维导图都有很大的好处。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复习的效率。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认识事物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对其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心里上产生的爱好和追求,兴趣既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主体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

运用思维导图于元素化合物学习、复习中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各个知识点的堆积和大量习题的重复,通过绘制图像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整理、重构之中,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绘制思维导图,以使所有知识点形成一张网。

对此,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制图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善思维习惯。

在思维导图的节点上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知识点。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相对比较多[6],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不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掌握学生的思维障碍所在,进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最终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实践价值。

2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理论概述2.1思维导图的起源与发展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创造,其问世约比概念图晚10年。

它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7]。

一般从中心主题开始进行思维、发散、建立与其相关的一级主题,一级主题下又包含若干二级主题,以此类推,建立起树状结构在创建过程中多使用颜色线条粗细等变化将化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便形成化学思维导图。

从组织方式上看,进入大脑的关键信息,无论是具体的事物,还是对事物的感觉或看法,或者由此激发的记忆或者情感,甚至是某段文字、音乐的节奏、关键数字、特征气味、能引发思维的颜色等,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主题”。

这些中心主题根据思维导图制作人的感觉或者思考,向外发散出去形成不同纬度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属性或者与之关联的事物,用文字、图形、颜色、数字等表达出来后,就构成了多个“次主题”。

这些次主题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胡乱的堆积,而是经过制作人主观意识的取舍和个性加工,所以对同一事物,甚至是对同一属性,不同制作人制作的思维导图是不同的,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而且这些次主题并不是思维的导图的末端,制作人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它们进行思考,将之作为新的主体,向外发散出更次级的多个主体分支。

这样根据一个系统的思维网络,逐步发散而有序的图,就是思维导图。

赫立萍在其硕士论文《“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将思维导图描述为“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性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的工具”。

李恩赐[9]的论文《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二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则这样描述:“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射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射出成千上万的分支。

这种相互连结而形成的网络图就是思维导图百度百科相关词条则这样描述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综合以上各种关于思维导图的描述,对于思维导图的认识,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1、“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使用文字、线条、图像、颜色等素材,将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按照一定的层级顺序组织起来,形成层次分明、逻辑合理、条理清楚、用于引导和鼓励思维的思维可视化技术;2、通过这种可视化技术,最终能形成一幅包含一个中心主题和若干分支的网络图。

3、这幅网络图能清晰、具体地将人的发散性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鼓励人的思维。

关于思维导图的要点,十分看重思维导图“引导和鼓励思维”的功能。

2.2概念图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8]。

它通常将某个主题下的相关概念写于圆圈或方框中,用连线形式联系相关概念,并在连线上标注概念间的关系,将化学知识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便形成化学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

一幅概念图一般由、链接和有关标注组成。

1、节点: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标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