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外科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的体会

普外科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的体会

普外科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的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普外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拓宽常规护理的思维方式,以人性化工作模式提升普外科临床护理路径。

结果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遵医行为、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明显提升。

结论对外科住院患者拓宽常规护理意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显着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达到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效果。

标签:普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开发的一种标准化诊疗和护理临床模式,对护理人员预见性和主动性开展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对患者自觉参与和主动配合疾病的护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促进医疗护理水平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及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通过选择临床护理路径的医疗服务模式,拓宽常规护理的思维方式,制定照护计划,对常规路经进行不断完善,使临床护理路径更合理,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以此模式接受照护或是由医生和护士及其他有关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治疗做最适当的、有顺序的、有时间性的照顾计划,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获取与手术相关信息的需要,促进患者及家属参与诊疗和护理过程,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适应性,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现将笔者所在科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情况报告如下。

1实施方法
1.1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制定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标准模式,在充分了解外科患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护理计划及临床路径的标准方案,制定适合的临床护理路径,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及需参与的医护人员组成,按照方案标准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1]。

1.2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从入院接诊指导、检查、诊断、用药治疗、临床护理到饮食和活动指导、宣传教育、出院指导等护理手段作为目标,配以严格的时间量化目标,详细描述、记录何时该做哪项检查、何时用药治疗、何时给予护理、何时可出院等,从而指导护理工作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患者通过了解自己的护理方案,提高自我护理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护理过程,促进护患双方相互合作,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形成护理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1.3临床护理路径操作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在护理路径中体现人性化服务[2]。

入院时由责任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作详细的入院宣教,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以作出入院评估。

协助完成各项检查,对于特殊的用药、检查要有告知内容。

在术前要积极做
好术前准备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麻醉的方式,介绍主管医师、麻醉师、护理人员的水平,指导患者术前需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及配合手术。

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祥细作好记录,给予手术切口、引流管等有效护理,防止发生术后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卧位,给予心理、饮食、活动等有效护理措施[3]。

患者出院时要做好术后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出院后需注意的事项、用药情况,复诊的时间,同时满意度的调查,最后完善各种资料归档。

2实施体会
2.1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有效协调、充分发挥临床护理工作的最佳状态,指导临床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方案进行操作,在具体实施中,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确保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完整及连续。

2.2临床护理路径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制定的,避免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在健康教育路径中明确了护士的职责,强化与医生的分工及合作,并针对患者现有的问题、实施的状况,及时修订临床护理路径,排除了不同专业之间的障碍。

2.3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计划,事先了解有关疾病的相关问题,知道所要接受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及住院天数,应怎样与医务人员配合,有效地减轻恐惧、焦虑的心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满意度显着提高。

2.4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方案进行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无效的住院日,使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又可节约医疗资源。

2.5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护理人员的职责,使护理人员按程序进行,减少遗漏项目,从而有效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整体护理的推广和深化。

参考文献
[1]肖兰.剖宫产术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中国医学创新,2009,6(16):90-91.
[2]王裕玲.临床护理路径在外科单病种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92.
[3]黄亮琴.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107-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