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摘要: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比较正文: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自文艺复兴起,思想家赞扬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类在不断通过对上帝的否定解放着人类自身,认为只有人类才是主体,非人类的一切皆没有主体性,都只是供人类利用的客体,自然只是实现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
其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如下特征: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
二、中西方自然观不同的形成原因造成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原因:1.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中国长期居住在长江、黄河平原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适合农业耕种。
东方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农耕性的民族性格,人们只要遵循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就可以丰衣足食。
这种相对安逸的生活养成了人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
再加上道家、儒家“道生万物,万物归于一”、“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论道,更加坚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欧洲山地较多,少平原,而且气候寒冷。
在这种环境下农耕是不适应的,人们一直以狩猎和畜牧为生,而且要天天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相抗争。
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面对自然,与之相斗争并取得胜利。
在这种条件下任何祈求都难以得到回报,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界也就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关系,也就形成了与东方不同的自然观。
2. 含蓄与张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的不同,但是更多的也造成了人们性格的不同,而很多时候,思想是由性格和表达方式慢慢沉淀出来的,因此,一个民族的性格或许更加能说明一种文明的特点。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
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
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人讲究尊卑贵贱,说话含蓄,很少争论,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
欧洲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锢。
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欧洲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
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欧洲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
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
居民在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下,使欧洲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或者不断的开疆扩土,去找寻新的贸易市场。
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欧洲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3. 知识的掌管者决定民主的自然观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民,寸土之滨,莫非王土。
人民意识中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人民不是知识的掌管者,而中国产生帝王自然观与欧洲产生民主自然观的本质因素也在此。
而古欧洲采用拼音文字,使得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垄断。
有知识、有觉悟的全体市民和王权、贵族的对峙,使欧洲社会产生了民主的自然观。
三、正确看待东西方哲学传统,确立科学的现代自然观中国和欧洲都曾建立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如果拿两者相比较的话,从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500年的明朝,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人不论在生活水平上还是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都一路领先于欧洲,而欧洲在这一时期则远远落后于中国。
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两地不同的自然观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顺应自然变化,中华文明一直发展顺利。
在欧洲,最初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力量薄弱处于劣势,再加上受宗教的控制,欧洲才会一直落后于东方社会。
虽然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西方,但中国的自然观还是存在不足的。
人们由于长期的自然崇拜,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力量,高估了自然的力量,低估了人的力量,自然也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培养,造成了人们安土重迁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
另外,这种安逸的生活环境,对自然的过度崇拜也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一些缺憾。
与欧洲人相比,中国人容易满足、缺乏主动性、缺少野心、抽象思维能力差,也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及专研精神。
这些都是日后导致中华文明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从自然科学来看自然观对其的影响。
在中国虽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司南四大发明,但由于人们认识的狭隘性,这些科学成就都仅仅局限在应用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缺乏理论指导,而且这些几乎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
四大发明出现后也没有广泛应用于其真正的用途,而只是停止不前,不图改进。
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自然观使人们养成了不求探索,安于现状的性格的结果。
西方则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养成了好斗、好胜、热于探索研究的性格,当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在人们的努力下就出现了铅字印刷术、航海指南针、火枪火炮等一系列先进于中国的发明,而且运用得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学了。
众所周知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对数学的贡献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而中国的数学则相对较少,这也不得不与各自的自然观联系起来。
中国人受性格影响生活安逸对改造自然失去了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普遍的满足于表面问题,而忽视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内部原因,对问题缺乏刨根问底性。
人文科学也受到了自然观的影响。
在东方,一直都是以统治者的思想意志为主,即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也不例外。
由于长时期的服从自然缺少斗争性,人们也就容易屈服于“权威”、“王权”,很少有人为平等而斗争。
人们无论是做事或是写文章都习惯于喜欢拿古人的言行作依据,这种安于现状屈服于“权威”的心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都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西方则由于好斗、好胜的精神,经历了文艺复兴,新思想层出不穷,很多理论著作为日后的民主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政治上突破专制实现了民主制。
在科技方面,完成了著名的工业革命。
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文明的兴起,东方的落后,而且是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虽然中国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算不上完美,但西方对立的自然观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受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好斗好胜以征服改造自然为荣,而忽视了有些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和改造的,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与保护,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失误。
工业革命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是以典型例子。
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然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虽然随着工业革命的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环境就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现在看来工业革命初期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有些已是无法修复的了。
现在看来,中西方各自不同的自然观无所谓比较出谁比谁好,谁比谁差,人们在认真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合理的辩证统一的自然观的结论。
相信更好的对于中西方不同自然观的研究会有益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将来世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不可能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
没有科学技术作为我们生活的后盾,经济不会发展,国家不会富强,更不会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
用电话加快通讯,而且可视电话的发展更是使人们的叫的变得更加便捷,汽车、摩托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电饭煲、高压锅、煤气、微波炉使家庭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了解国内外大事小事,我们离不开电视,离不开网络。
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与外界的交流,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高的飞跃。
不可以不这样说,科技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人们的生活将会是一团糟。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