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强北走向没落:山寨手机阴暗内幕揭底

华强北走向没落:山寨手机阴暗内幕揭底

华强北走向没落:山寨手机阴暗内幕揭底深圳华强北,不仅是深圳市福田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而且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晴雨表。

从华强北并不宽阔的街头望去,远望、明通、桑达等大大小小的手机交易市场门前人头攒动,一个早年间的电子配件批发市场业已成长为成熟的手机及配件交易市场,成为引领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的风向标。

曾经,这里一天的客流量不下50 万人次,而天南海北前来打货的人络绎不绝,小小的市场里人挤人,人挨人,要想趴到某个柜台前去看看玻璃板下面的机器都需要费一番力气。

但如今,华强北已经逐渐萧条。

大量商家撤离“包括中国市场在内,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过了快速增长期。

” 一位深圳手机厂家高层接受采访时表示,几个人组个公司,在华强北租个柜台,生意自动上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但相反迹象是,部分卖场,智能机、3G 手机及其延伸的增值服务却开始渐呈气候。

市场的转向,风行6 年的山寨手机开始退潮。

在振华手机城、龙胜手机城和高科德通讯城,过往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一夜间消失了。

除一楼还有部分商家外,二、三楼铺面空置率近九成,“柜台转让”的招牌随处可见。

为招揽商家入驻,振华手机城和龙胜手机城的管理人员不惜将招租柜台设在手机城入门口,却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明通数码城的人流还算维持了深圳华强北手机商圈过往的荣光,人流依然密集。

但是,专门面对海外手机市场的4 楼铺面,却基本空置。

而山寨手机最早的发源地——远望数码城的三楼,已变成苹果、HTC 手机的配件市场。

写字楼租金大降“商家撤离,跟去年底展开的‘双打'有些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手机市场的转向。

”曾在龙胜手机城租铺做手机电池生意的刘江表示,采购手机的内地经销商越来越少,生意本来就难做,政府再一管治,“大家干脆都撤了”。

刘江说,现在山寨手机生意难做,很多山寨小厂家下的电池订单,根本没有信用可言,要么下了订单不按量提货,要么就收不到货款,现在他只跟品牌手机厂家做生意,但“收入同比下滑近三成”。

“不仅高科德、龙胜手机城的商铺没人租,就连旁边的赛格广场写字楼,也有大批手机商家撤走,写字楼租金都降了近百元(每平方米),这也没多少人租。

”刘江说。

记者在赛格广场大堂看到,“招租”招牌就摆在大堂最显眼的位置。

智能手机冲击市场媒体从十几家深圳手机厂家和内地手机零售终端商家了解到,由于竞争激烈,相当一部分山寨手机厂家改变了过去依靠华强北手机柜台和全国总代理的操作模式,转向自建渠道的品牌化经营之路。

全国三四级市场的手机经销商根本不用再南下深圳进货,直接采购就可以,且手机产品还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另外,今年国内手机市场快速转向智能手机与3G 手机,传统功能手机份额遭蚕食。

由于山寨手机厂家基本不做3G 手机,生存压力顿显。

深圳一家手机厂家高层透露,往年4 月份都是国内手机的销售旺季,但今年春节过后,市场似乎就没有反弹过,4 至5 月,国内手机销量同比还下滑了四成。

该高层指出,国内电信运营商对定制3G 手机的补贴力度加大,也是传统2G 手机市场萎缩的原因。

华强北走向没落,山寨手机阴暗内幕揭底住在深圳华强北桑达雅苑的薄囯强依然记得一个多月前那场“手机雨”。

当天中午12 点左右,不少人正要外出吃饭,忽然间漫天的手机就从天上掉了下来。

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了,密密麻麻的手机不断往地上冲,有砸到了人们的脑袋,也有砸向了停放在楼下的10 多台汽车,甚至连一楼走廊的扶手都被手机给砸弯了。

据薄囯强回忆,掉下来的手机大多是iPhone4 、诺基亚5800 、N97 等品牌的仿冒机。

这场“手机雨”持续了5 分钟左右。

这批手机来自于桑达雅苑上边的无证手机作坊,当时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正要对此作坊进行查处,来到门口。

屋内获知消息的4 人为毁灭证据,匆忙间将4 箱共计930 多部手机从窗户扔了下去。

此次查处,拉开了政府对山寨手机强硬而持续打击的序幕。

这个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华强北商圈,曾经圆了大批人的淘金梦,一夜暴富的各种神话也曾屡屡上演。

然而,这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摆在他们面前的,或是整个行业覆亡的现实。

风雨飘摇的电子街电子科技大厦地处华强北核心,往昔密集的驻扎着山寨手机制造商,是他们办公招商的写字楼。

而今却空荡不已,不少门口贴上了招租转租公告。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单11 楼,便有70% 以上的办公室关门并贴出招租启示,据周边仍在办公的人员反映,这些门面大多是5 月期间关闭,而在2008 、2009 年那段时间,几乎所有门面都遭到疯抢,价高者得。

两三百块钱一部的“高科技手机”,在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随处可见。

作为山寨手机大卖场与集散地的明通、远望、高科德等数码电子城,合同期满退铺的公告亦随处可见,数量较多的是高科德及赛格电子城。

“以前铺面租金每平米4000 到7000 ,这会1500 到3000 都没什么人来”,远望数码城有店面负责人称。

不少店面负责人表示,这些公告贴出至今,无人问津。

这跟往年一铺难求,转让费多达10 多万的状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导致华强北山寨手机快速凋零的直接原因,是自去年年末开始的“双打”行动。

2010 年11 月,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地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即“双打”,)深圳制定了6 个月的专项行动方案,华强北是双打的重中之重。

在事先几个月的时间里,山寨手机厂商并无感觉到太大的变化。

“去年11 月的时候有过一次清查,但都是事先跟大伙通了气的,所以也没造成太大影响。

”厂商张建成(化名)称,直到5 月份开始,政府方面开始突击检查、大范围清查等行动。

期间不少厂商因“走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被公安机关拘捕。

“我所认识厂商,就有10 多个进去了,人心惶惶,而且这种打击持续了两个月,没什么人敢再做高仿机子,直接把公司给关停了。

”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华强北的不少手机厂商,都有撤出手机行业的打算。

“反正做这个,也没太多成本投入,不做了就不做了,少掉的不过几个经销商资源。

”有厂商称。

在各大电子市场,挂满了标示着“严谨销售假冒伪劣、无合法来源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等横幅标语。

“经过这次严打,整个深圳的山寨手机出货量减少了50% 以上,我想政府是打算要掐死山寨手机这个行业了,现在华强北每天都有一两家手机厂商关停,还在运转的,70% 都是亏损状态”,已经在山寨手机这个行业里从业七八年的李喜文称。

在李的印象里,几年来查处山寨手机的行动时不时都会有,基本都是走个过场,“从来不会这么动真格的大面积的清查的。

但这次清查,甚至涉及到下游销售层面,经销商零售商受打压,市场瞬间就会大萎缩。

这也导致大批厂商关停,再这么下去这个行业就没了”。

作为一个资深的山寨手机老板,李在这一轮的严打中“受伤” 严重。

在这次严打前,他平均每个月能够出货20 万台,旺销时能突破35 万台。

“但是,这次被严打了,公司已经关闭了,就连下游渠道商都被抓了五六个,其他家的情况也和我差不多。

” 除了政府方面的打压,事实上山寨手机长期以来广受诟病,行业早已百病丛生。

记者通过多方调查,逐渐揭开了山寨手机行业不为人知的阴暗内幕。

这些内幕甚至让山寨手机行业变成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更对山寨手机失去前景,无法回到正常经营轨道起到决定作用。

骗钱游戏,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通缉令:姜XX ,某某手机厂老板,欠本人货款800 万,有知其下落并提供有效信息者,奖励100 万。

有抓捕并帮助追讨者,分其一半货款。

” 这样的“山寨版通缉令”在山寨手机厂商聚集的QQ 群里比比皆是,而随着商户关停的状况日益严重,出现的频率比起以前要高了几倍。

“以前一天多是四五个,现在一个群里每天就出现20 个以上,密密麻麻,”张建成称。

记者翻查部分QQ 群聊天记录,发现发布这些“通缉令”的,基本是上游厂商,包括电池、外壳、充电器、包装盒等供应商,拖欠货款有三四百万,也有达三四千万元,其中不乏多家上游厂商“通缉”同一个手机制造商的状况。

记者联系上一个“通缉令”发布者,其为电池厂商,本次共被两家手机厂商套骗货款共计三千万元,在他看来,手机电池在行业里利润微薄,至今一块电池售价8 元,利润不过1 元,此次受骗,基本是一年的盈利额,并无流动资金再进行持续生产。

但是,厂商即使被恶意拖欠了,却很少有公开报警的,由此也催生了一个专业催收货款的职业。

“这个行业偷税漏税是公开的事,如果按照正规渠道,缴纳17% 的税款,山寨手机卖出去的价格不可能会这么低。

”张林称。

对于华强北有多少山寨手机厂商数量,从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行内普遍流传的口径为至少3000 家。

因为不管是生产商还是销售终端的档口,基本不注册的,没有执照,自己随便起了个名字,方便客户,也方便避税,公司倒闭了随时走人。

不仅仅是山寨手机公司,就连已经拿到牌照的700 多家品牌手机公司,也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偷税漏税。

“从业10 年来,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手机公司不走私账的。

”华强北手机圈厂商邓勇如此表示。

正因为大家都是偷税漏税的企业,如若报警,首先就是自己惹祸上身。

因此每当遇到这类问题,大多上游供应商只得通过私下渠道去解决,因此十来人提着砍刀在华强北围追堵截手机厂商的状况并不鲜见。

在2004 年进入手机行业的时候,张林(化名)作为一个手机制造公司的高管,第一次接触到了某一线厂商。

也正是那一次,他见识到了手机行业里让人胆颤心惊的资金欺诈。

该一线厂商当时出资成立了一个新的手机制造公司,并在惠州乡下找了一个从事耕种的老人当企业法人,“当时也就是给了老人几千块钱,那老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把身份证全给了他们了,然后自己也不知道,就成了一个手机制造公司的法人了。

” 这种“被法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在深圳的江西赣州人为主专业为手机公司提供工商注册以及申请牌照等一系列服务。

在2008 年的时候,手机出货价格还可以做到每部500 块左右,毛利100 元左右。

上游月结为60 天。

“那时候还不像现在,处处是陷阱,所以上游厂商收了小部分预付款就可以了。

” 张林如此表示。

7月9日,在位于华强北的一家咖啡厅里,张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有一家请了香港某著名影星做代言人的手机公司,就是一个“圈钱”的典范。

该公司高举明星大旗,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销量就冲到了每个月10 万台。

“由于该公司的明星效应,再就是销量稳步提升,以此争取到了上游供应商更大的支持。

”张林表示,“ 10万台的采购成本,仅仅只支付了200 万就搞定了,其余货款全部拖欠了。

” “在2009 年5月份,该公司又推出了几款新机,并在深圳某酒店召开了新品发布会,会上再签下了10 万台的出货合同。

张林回忆称,“由于手机行业针对经销商从来都是先打款后发货的,这次的新品发布会就提前收到了5000 多万元货款” 然而预售的10 万台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厂商从中收取了5000 万的货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