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 李时岳 胡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 2007-4-15 点击: 372
中国近代处于过渡时代。 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 (半独立 )并向殖民地演化, 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 (半资本主义 )并向资本主义演 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两个过程相互矛盾,又相互连结、相互制约,没有 国家的独立, 就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进步, 而没有社会的进步, 则无法赢得国家 的真正独立。 阻止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 在于 人民不屈不挠、 再接再厉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反抗英国鸦片侵略和反抗 英法联军侵略的两次民族战争, 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就是这种人 民的伟大斗争。 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 它的历史地位、 历史作用决不 能和人民的伟大斗争相提并论。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 在洋务运动和人民斗争之 间,又存在着曲折的联系,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 封 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 被民族战争的炮火所惊醒, 探索战争胜败的因由, 利用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新局势,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 向挪动, 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 因此,不能以 其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而完全抹煞。 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炮、仿造战船、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到冯桂芬、 李鸿章的 “采西学”、 "制洋器 ”、“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一脉相承,明显地表现 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 “以夷变夏 ”的清醒的认识。 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 在 19 世纪 60 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
景,那就是经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统治。太平天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推行由洪 仁牙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这种前景也许比日本的明 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成为现实,灿烂 的前景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的假设. 严峻的历史事实却是:农民战 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 太阿从不下移” 的祖宗 家法”,但没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种局势,使李鸿章等人能够依靠 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成为新权贵;这些新权贵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权柄, 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的学习西方的主张着手付诸 实施,并扩展开来,持续达数十年之久,形成了一个 图富强”的洋务运动。对于 李鸿章等人来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然是罪恶滔天;但镇压之后,他们 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进取,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为学习西方而对当时 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至少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 的出土。因此,洋务运动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曲折地反映了 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 严重地阻得了 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戕害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以至历史进入了近代却还没 有诞生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始初阶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 来承担。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 的性质。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酉学为用”的口号,恰当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 指导思想。封建主义是地主阶级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务派并没有破毁这个根基的 意愿,而只是想在这个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本意甚至还在于强化这个根基。 要求地主阶级不去维护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 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 为地主阶级,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 开明的表现。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始初阶段仍有 其积极意义。中学为体”,历来如此,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并不需 要特别强调或者着力捍卫,洋务派揭橥 中学为体”,无非企图表明他们不是离经 叛道。西学为用’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想,它针对封建顽固派妄自尊大、拒 绝一切外来新知识的昏庸和愚昧, 因而强调必须向西方学习。如果把问题提到一 定的历史范围内,便不难看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时的着眼点在于提 倡和保护引进西学,只是到了后来,当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 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这个口号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堂堂天朝 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 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 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 联系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 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 材。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 必先富而后能强”, 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 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 渐成长起来。再后,当人们认识到西方的经济设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 制度才能获得成效的时候,也就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时候, 洋务运动 也就濒临政治上破产之日了。洋务派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之苗是不能在封建主 义根基之上茁壮成长的,不是苗的枯萎便是根基的破裂,而这一点,却是封建性 十分浓厚的洋务派所始终无法理解的。 事与愿违,恰好说明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 客观进步作用。 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 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和广大人 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 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 洋务运动声势不小, 成效甚微。 李 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 “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 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 ' 所以中国 “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 ”。1在中外力量 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 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 挽回颓势, 但他鉴于朝 廷内外阻力重重, 所以缺乏信心, 甚至感到前途茫茫, 危机四伏, 把当时的中国 描述为 “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 '的惨象,发出了 “东西 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 ”的悲鸣。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 欺凌的时候, 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 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 并 因此招来 “卖国贼 ”的恶谥。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避 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 积极加强国防建设, 增强军事实力, 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 都很明 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 至于成效大小, 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 不能 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 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 兴办 ?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 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 即所谓 “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 ”,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 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 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 同盟会的〈对外宣言〉 公开声明:“所 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 护”(李文忠公全集 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 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 ?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 “各国条约已定, 断难更改 ”、“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 ”,纯属“虚妄之论 ”,也就可以理解 了。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 “自由 ”资本主义时期, 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 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 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 因 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 “买办官僚 ”,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 “官督 商办 ”企业定性为 “官僚资本 ”,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至于引用甲午战 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 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 卖国 的运动, 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 甲午战争以前, 几乎所有进步人士都支持和 拥护洋务运动, 即使有所批评, 也属于条陈和建议的性质, 其目的是希望洋务运 动搞得更好一些, 而反对洋务运动的大都是封建顽固派. 甲午战争期间,系军事、 外交大权于一身的李鸿章怯战求和, 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从而声 名狼藉. 但甲午战争以后, 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等虽然反对李鸿章, 却不反对张之 洞,革命振首领孙中山等则直到 1900 年还对李鸿章抱着某种幻想。此中消息, 是值得参酌的。 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 “经世派 ”,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为代表, 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 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 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 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 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 采用提倡理学、 奖励考据, 编纂 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但是, “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 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 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等 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 之道付诸实践。 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 犯过这样那样的错 误乃至罪行, 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 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 挑剔细故 的封建顽固派, 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 评价历史人物, 只能把他们和前人 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 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 首先,外国资本 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 不断地采取政治的、 经济的、 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 段进行干扰, 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 往往是妥协退让的。 其次,封 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 在政治上、 经济上、 舆论上进行多 方面的钳制和阻难, 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 往往是斗争不力的。 第三,洋务振 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 任用私人、侵吞商股, 等等,在这个意义上, 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 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 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 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 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