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
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

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

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

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
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近代工商业上的作用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汉阳铁厂,但因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

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

简称“招商局”。

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

1873年1月成立。

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

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三.洋务运动在近代教育上的作用
1861年奕 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

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

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

丁韪良从1869
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

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

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

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

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学生最多时达120人。

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

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的出现,很好的遏制了之前外文翻译主要依靠外国人士,倒是时有蒙骗虚假现象的出现,而它所教授的课程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学生的背景上,但是同文馆毕竟是最新的教育机构,它在推动学术的改革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安排一些学生外出留学也给以后近代教育的发展预备了力量。

四.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单就洋务运动来说,曾国藩是积极的倡导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热情的实践者。

1、1861年攻克安庆后,曾国藩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

2、1865年6月,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了美商的一座铁厂,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

其实,1863年曾国藩便有此意,他全力支持李鸿章,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3、难得的是,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

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

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

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

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译著可是居功至伟的。

它不仅为启迪和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许多科学奠定了基础,尤其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影响日积月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逐渐孕育出思想界的启蒙与文学界的改良与革命。

这是后话了。

4、从一方面来看,曾国藩所倡导的作为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自强、求富”,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如此而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并被载入史册。

5、但另一方面,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

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

不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无法挽回大清覆灭的命运。

总的来说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也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
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可以说曾国藩的命运是和大清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只是大清朝最新潮的信徒之一,因此他做出的贡献是为大清朝做能做的最大的贡献,洋务运动的他人生的高潮也是他人生的末路,因为洋务运动让他走上了近代中国与外国人交往的风口浪尖之上,后世对他的否定评价也大多是源于他在处理对外事务上的软弱态度所导致的。

用一句话总结这段历史的话我会说“洪水来的时候,那颗大树已经尽力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