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规划汇编

武汉城市规划汇编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2011-04-01国土资源部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出《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针对近期少数城市部分优质地块出让溢价率偏高的情况,《通知》指出,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敏锐性,密切关注当前土地市场动向,抓紧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住房用地供应总量,把握供地节奏和时序,优化供地结构,调整供地方式,坚决抑制地价过快上涨。

《通知》要求,完善调控措施,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未完成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任务,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三类用地”供应总量未达到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市(县),年底前不得出让大户高档商品住宅用地。

要严格把握居住用地出让的总量、结构和时序,坚决防范受多种因素驱动的岁末年初放量供地。

凡可能出现“高价地”的地区,必须事前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高价地,稳定市场预期。

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分别上报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操作程序,规范房地产用地出让行为。

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县招拍挂出让公告的审查,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竞买人资格审查。

各地要在坚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政策性住房面积”、“在商品住宅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网上挂牌、用地预申请、一次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交易形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改进和完善招拍挂制度内容。

《通知》强调,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严格落实制度。

保障性住房用地改变用地性质进行商品房开发的,必须依法没收违法所得,收回土地使用权,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新招拍挂出让。

坚决制止擅自调整容积率行为。

2011年1月中旬前,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将因政府原因闲置土地尚未完成整改处置的市(县)和具体地块信息、闲置原因向社会公告,并采取措施督促市(县)抓紧落实闲置土地清理工作。

十二五”加大地标建设力度武汉打造六大高层建筑集中区正努力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呼唤更多代表性的“城市地标”。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及《“十二五”规划第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城市地标”建设成为一大亮点:武昌滨江、江岸临江、王家墩、建设大道、四新中心区、杨春湖地区等六片区域,将集中打造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

据初步规划,已知六大片将汇聚1栋600米的国际金融城、3栋300米以上、10栋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市规划局介绍,我市高层建筑群的具体规模、详细布局等尚在研究中。

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在武昌滨江商务区开工,以606米的高楼跃居中国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

“武汉高度”再次刷新。

六大“城市地标区”王家墩:在建国际5A级商务综合体目前,王家墩商务区内的主要道路网络已基本形成,核心区地下空间及配套轨道交通王家墩中心站已开工建设。

位于核心区的启动项目——武汉中心已于2009年9月开工,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主楼高82层、428米,是王家墩商务区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地标性国际5A级商务综合体。

建设大道:金融一条街提档升级建设大道又称金融一条街,最西端的招银大厦与最东端的汉口银行大厦之间,2.6公里聚集了200余家金融机构,平均每10米就有一家。

上月,“金融一条街”再度刷新高度:325米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正式投用,这是我市目前已建成的最高建筑,也是华中地区第一高楼。

我市规划兴建高星级酒店等配套项目,实现“金融一条街”提档升级。

江岸临江:“姊妹高楼”隔江呼应江岸沿江商务区规划建设范围南起江汉路步行街、北抵二七长江大桥、西接解放大道、东连汉口江滩,总面积5.33平方公里,将打造成延续历史文脉、展示现代都市风貌、集聚高端商务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城市有机更新改造的示范区。

我市规划在此建设一栋超高层建筑,成为武昌滨江商务区的“姊妹楼”,与“武汉·绿地中心”隔江呼应。

武昌滨江:世界第三高楼“落户”武昌滨江商务区地处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是我市主城区临江南岸的核心区段,将打造以高端服务业为特色,集新兴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商务区。

上月,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在武昌滨江商务区开工。

5年后,项目核心部位将矗起一栋高606米的大厦“武汉·绿地中心”,成为仅次于“上海中心大厦”的中国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

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已在此加速建设。

万达威汀斯酒店主体结构已封顶,180米高的地标性建筑——5A甲级写字楼建设也已过半,今年有望投入使用。

杨春湖地区: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我市规划依托武汉火车站,整合周边用地,加快杨春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交通枢纽带动的综合服务中心。

杨春湖综合性城市副中心规划规模约11平方公里,将突出多元复合的综合交通优势,彰显拥水临湖的地域环境特色,建成集交通枢纽、商业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四新中心区:中部地区博览“航母”汉阳四新核心功能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未来将依托国际博览中心逐步培育企业总部、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形成服务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中心。

其启动项目——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展馆主体工程今年将竣工投用,成为集展览、展示、会议、旅游等主导功能于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览中心。

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十二五”首批重大项目东湖环湖路将变身慢行绿道让机动车尽量少走东湖环湖路,将环湖路改建成慢行“绿道”,一直连接至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市民、游客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悠闲地欣赏沿途湖光山色——市长阮成发的这一构想将为老百姓带来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昨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武汉市“十二五”建设第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市长阮成发强调,城市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通过实施一批代表性项目,贯穿体现“绿色、生态、宜居、幸福”的理念。

去年,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锁定”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龙头城市的地位。

由市政府组织、市国土规划局牵头、32个市属职能部门和各区共同参与,迅即展开《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第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着力建设辐射全国的中心城市、“两型社会”的示范城市和民生幸福的宜居城市。

“幸福不仅是通过各种社会保障让老百姓衣食无忧,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武汉有山有水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幸福。

”阮成发强调,城市建设继续坚持大手笔、大力度推进的同时,也要更注重在建设项目中贯穿“绿色、生态、宜居、幸福”理念,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阮成发具体提出“三镇绿道”的建设构想。

东湖隧道计划“十二五”时期开建,通行东湖环湖路的机动车将尽可能分流至东湖隧道、八一路延长线等,环湖路改建成以步行和自行车通行为主的慢行“绿道”,一线连接磨山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等,市民、外地游客或步行、或骑车,充分领略东湖风景区绝美的湖光山色。

汉口、汉阳的城市绿道则以江滩建设为主,“十二五”时期全面完成主城区长江、汉江江滩建设,争取将江滩建设延伸至天兴洲生态绿洲,打造“两江四岸”标志性江城绿道。

武汉四环线年内开建4条轨道线5年内覆盖三镇四环线西段、南段有望年内开建;“十二五”时期,轨道交通辐射6个远城区;机场第二跑道今年上半年力争全面施工,T3航站楼年内同步建设、三年建成……昨日,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透露一系列交通建设安排。

“十二五”时期,我市计划完成交通投资2400亿元,较“十一五”翻一番,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十一五”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共完成投资1137亿元,初步奠定了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瞄准“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铁水公空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继续全面发力:——巩固在全国铁路网中的主枢纽地位。

形成以武汉、武昌、汉口三大火车站为主体的客运交通综合体,以滠口、大花岭、舵落口三大货运站为主体的货运场站格局和全国高铁主枢纽。

——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

——增强国家公路主枢纽功能。

到201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形成中部地区的公路客流集散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

——打造内陆门户机场。

建成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

到2015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4万吨。

——将武汉建成国际邮件和速递邮件处理中心、国家邮航辅助中心和中部地区最大的邮件集散中心、邮政物流集散中心。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换乘便捷的公交网络。

建成由轨道1、2、3、4号线4条轨道线覆盖三镇以及辐射六个远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

会后,市长阮成发会见了中央及省在汉交通行业大单位、大企业负责人。

阮成发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交通运输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关键期,希望各单位继续支持我市交通大建设,再创新辉煌。

我市倾力打造城市“绿道”驶上三环线,两侧绿色屏障赏心悦目;走在武汉大道,各具风韵的四段绿化景观美不胜收;首义文化园和黄鹤楼风景名胜两大片区,在绿化景观工程的装扮下更加靓丽——昨日,市长阮成发调研全市园林绿化工作,确定明年以“一环一线两片”为重点,倾力打造标志性城市“绿道”,凸显“绿色江城”特色,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一环”——三环线绿化带工程,计划通过3年奋斗,实现三环线两侧30米—50米全线绿化,使之成为山水相连、绿量充沛、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屏障和生态走廊。

明年计划先行建设绿地面积122公顷,重点打造景观节点和绿化示范段。

“一线”——全线总长43.9公里的武汉大道,以道路绿带和行道树为主线,以樟树、栾树、银杏、法梧等树种为骨干,结合立体绿化和社会单位庭院绿化等,分别打造出郊野风光、森林廊道、都市景观和楚风湖韵等四段特色绿化景观。

“两片——首义文化园片和黄鹤楼风景名胜区片。

首义文化园片区围绕迎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打造武汉第一条城市景观轴线,自北向南以红楼、首义文化园、景观水池、纪念广场、纪念碑、博物馆、纪念公园和紫阳湖为载体,布置十大历史主题景点,大绿量地体现纪念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有机融合。

黄鹤楼风景名胜区片则规划建设以黄鹤楼为核心,以蛇山、龟山及月湖等为载体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明年主要实施龟山改造、蛇山黄鹤楼东大门和游客接待中心、月湖景区配套建设等一批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