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 iangs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Mar . , 2005Vol . 7No . 2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陈艳1, 单红梅1, 周毅2(1. 江苏大学理学院, 江苏镇江212013; 2. 镇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江苏镇江212006[摘要]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具有不可确定性, 且诸因素相互耦联、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

笔者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应用模糊数学中综合判断方法, 对苏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并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 评价出苏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构建; 评价[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604 -04。

, 这就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将其综合起来, 得出一个可表达的综合指标以便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时空比较和未来趋势的监测预警。

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经验, 探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 其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使其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费与污染最小化, 使之既能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具有自身的内涵。

但以下三点则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 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也是社会活动的客体。

, 同时又给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发展权, 从而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强调以人为本, 有两层涵义:一是城市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标志; 二是城市人口应保持与城市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 这样才可以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与潜力。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2经济2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公平的丧失为代价的, 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生态和社会代价达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融合能力, 其关键在于城市诸要素的平衡匹配, 以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载体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 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科技、体制、决策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 这种能力建设一般包括人力、科技、[收稿日期]2004-11-29[基金项目]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3-6 ; 镇江市软科学项目[作者简介]陈艳(1978- , 女, 安徽固镇人, 江苏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单红梅(1971- , 女, 安徽固镇人, 江苏大学理学院讲师,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组织等方面。

因此, 科技、教育、体制等社会支撑系统的能力建设就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必须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

当然, 城市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同时最优, 而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有一定匹配关系的整体最优。

总之, 这些思想是构造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现状, 必须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测量手段和可度量的指标体系, 并且是能够充分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互补充, 能确保城市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指标群体。

个指标群体中, 设置哪些指标, 如何设置, 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展的进程。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约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 结构复杂, 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 才能准确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

因此,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正确,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 一项评估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

因此, 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 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 这些指标要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2. 可比性原则。

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因此,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城市间统计指标的差异, 在具体指标选择上, 必须是各城市共有的指标涵义, 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 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3. 成长性原则。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现实的发展能力, 还要研究城市潜在的和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按照上述三个基本原则, 以指标具体数值可获得为前提, 设计反映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三大层次12个指标组成, 重点测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支撑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其结构如表1所示。

表1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目标层主因素层(第二级评判子因素层(第一级评判城市可持续发展度U 经济发展U 1经济总量指数a 11a 12a 13a 21a 22U 3a 31环保及质量指数a 32资源利用指数a 33可持续发展能力U 4经济持续指数a 41科教持续指数a 42环境协调指数a 43管理调控能力a 44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 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 借用隶属函数的思路, 可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处理函数:y ij =x ij αx ij ≤x oj1x ij ≥x oj其中x ij 、y ij 分别为第i 个企业j 指标的原始值与评价值; x io 为该指标的评价标准值, α为指标性质参数, 当评价指标为正指标时, α取1, 当评价指标为逆指标时, α取-1; 当评价指标为适度指标时, 若有x ij ≥x oj 时, α取1, 若有x ij ≤x oj 时, α取-1。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如果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构造了评价的空间维度, 那么,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则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大小, 并且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直接左右着评价结果。

因此,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科学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09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即通过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特征根法求解综合判断矩阵, 将专家经验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具体步骤是:1. 子因素层指标权重的确定假设用因素集U ={u 1, u 2, …, u m }来刻画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每个因素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可得到一个评价。

假设所得到的评语集合V ={v 1, v 2, …v m }, 其中v i 为从因素u i 角度对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将论域x 有限划为n 个值:x 1, x 2, …, x n , 从这些值处来考虑m 个评语, 得到相应的m ×n 评价矩阵R =r 11…r 1n …r m 1…r m 式中, r ij 表示评语v i 的隶属函数在x j 值。

, 因而各不相同, A 来表示, 记为A ={a 1, a 2, …, a m }, 其中a i 为子因素u i 在综合评价中影响的程度大小。

当模糊向量A 和模糊评价矩阵R 已知时, 做模糊变换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得到综合评价向量B =A oR ={b 1, b 2…, b n }(1其中, b j 是综合评价B 的隶属度函数在x j 处得值。

求b j 有多种方法, 按照广义模糊运算定义, 一般可选四种算子, 即M (∨, ∧、M (・, ∨、M (∧, , M (・, , 前三种用于突出主要因素, 不考虑或稍微考虑次要因素的综合评判, 后一种是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 比较适用于要求整体指标的情形。

[2](p . 79-83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应该统筹前面提出的指标。

故采用M (・, 算子。

这里“・”为普通实数乘法, a b =m in{1, a +b}.将M (・, 代入(1 式得:b j =a 1・r ij a 2・r ij … a j ・r j m 2. 主因素层指标权重的确定将每个U i 看成一个因素, 记u ={U 1, U 2, …U s }于是, u 又是一个因素集, u 的主因素评判矩阵为R R =B 1=b 11…b 1n…A : A =2s A R ={b 1, b 2, …, b n }其中, b t =a 1・b 1t a 2・b 2t … a n ・b n t将 B ={b 1, b 2, …, b n }做归一化处理, 可得B′={b 1′, b 2′, …, b n ′}然后将b 1和b 2相加, 若二者之和小于015, 则说明被判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反之, 则高。

[3]四、实证分析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选择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沿沪宁线城市作为评价对象, 从它们各项指标的现状值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确定区间范围, 以便计算各项子因素层指标的指数。

[4-5]以子因素层指标为基础, 计算得到的主因素层和综合评价指数见表2和表3。

表2五城市主因素层指标值主因素层指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标准值权经济发展016234016143015437015246015964101226社会进步016124015732014837015356017421101271环境支撑015565015324014848015843015236101209可持续发展能力016534016328015432015739016458101294表3五城市综合指标值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标准值0162130159320152680154560160131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得到苏南5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如下:1. 从城市的经济发展看, 5个城市的排名是: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