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走出“修西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最终变得不可避免,是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
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
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1.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2.自1500年到2014年共有15例威胁案例其中发生战争的有11例3.国际社会在哲学层面上将此比喻中美关系中国强调没有霸权基因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案例: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着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现象“重返亚洲”表明美国的中国政策的现实主义性质,美国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
亚洲的一些国家为了克服自己对“中国崛起”的恐惧,选择站在美国这一边,另一些国家则在观望。
这种情形,又和修昔底德当年所观察到的希腊其它国家的行为何其相似:“双方(指雅典和斯巴达)都竭尽全力来备战;同时我看到希腊世界中其余的国家,不是参加了这一边,就是参加了那一边;即使那些目前还没有参战的国家,也正在准备参战。
”美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已经成为事实,其行为已经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如何反应,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战争。
中国如果也陷入这个陷阱,战争不可避免,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
危害中美必须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当崛起中的大国挑战霸主国家时——就像公元前5世纪雅典和19世纪末德国所做的那样——双方都会遭遇危险。
若中美不能做得比古希腊或20世纪初欧洲的前人更好,21世纪的历史学家将会以修昔底德陷阱来解释随后的灾难。
避免措施对美国的“重返亚洲”,中国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没有必要恐惧到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在亚洲,两国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而在美国力量急剧衰落的中东、非洲,甚至是美国传统势力范围的欧洲,中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在亚洲区域的国际空间扩展迅速。
这不仅导致美国人的恐惧,也导致亚洲一些国家的担忧。
不难理解,在亚太地区,美国最为担心的,就是中国是否会像当年美国把英国赶出美洲那样,把美国赶出亚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版“门罗条约”。
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也不相信中国本身的崛起会有损于美国的利益。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针对与美国的关系所发展出来的种种政策话语,就是为了避免陷入这个陷阱。
要避免陷入这个陷阱,中国必须抛弃对美国的理想主义认知,而对其(或者任何一个其它国家)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
中国没有追求霸权的基因2014年1月22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
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都能具备,陈旧的历史逻辑是可以打破的天时:来而不可失理由1:和平世纪21世纪的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
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必须摒弃。
尽管天下仍不太平,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但世界范围的大战始终没有打起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坐下来谈判磋商,以解决纠纷。
世界图景中,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逆时代潮流而动者,终将失败。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关系关乎世界命运。
“不冲突、不对抗”将是中美关系的底线。
理由2:历史教训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联合国宪章》序言中的宣誓值得永远铭记:“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从去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到今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美各界人士都对两场大战进行了反思。
历史足以告诫人类: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历史错误容不得再犯。
尤其是核武器出现后,大战一旦爆发,整个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中美是二战盟国,共同捍卫了世界和平正义,如今更有责任捍卫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防止历史悲剧再现。
理由3:中国道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占人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正在通过和平发展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创举。
近代以来,中国人蒙受了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的百年苦难,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战争记忆。
中国人深知和平的宝贵,渴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成功。
它与“美国梦”也是相通的。
习近平在美国的演讲中表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他同时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
中国不是雅典,美国也不是斯巴达。
中美都面临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国的崛起不意味着美国的终结。
地利:潮平两岸阔理由4:宽阔的太平洋中美在太平洋两岸隔洋相望,都是亚太重要国家。
一方面,当今亚太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中美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
两国在亚太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动力正在增加。
另一方面,亚太也面临各种挑战。
一些经济体复苏脆弱,各类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促进亚太和平稳定繁荣,是中美两国的重要使命,也是地区国家的共同愿望。
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
双方都认识到,亚太不应成为中美互相角力的角斗场,而应成为中美加强协调配合的合作社,这符合两国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
理由5:经济相依经济上相互依赖并不能保证避免冲突,但确实是阻止冲突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繁荣符合美国利益,反之亦然。
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5551亿美元。
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已遍布美国45个州。
据预测,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中美两国有望成为彼此最大贸易伙伴。
届时美国对华出口将超过5300亿美元,产生超过334万个工作岗位。
一个当前大国与一个崛起中大国,被如此多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而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也需要依靠中国巨大的市场。
中美纵有100个理由产生矛盾,也会有1000个理由保持合作。
理由6:全球治理中美关系超越双边关系,体现全球意义。
两国都是当今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中美互动合作越来越多。
“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习近平在演讲中说。
“两国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
”在这个广阔舞台上,双方合作既包括伊朗核、朝核、南苏丹、阿富汗、中东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也涵盖气候变化、反恐、维和、减贫与发展等几乎所有全球性挑战。
中美之间全方位和战略性合作,既说明双方利益共存,也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正能量和新动力。
人和:不以山海为远理由7:元首互动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是两国元首连续3年到访对方国家。
从2013年“庄园会晤”到去年“瀛台夜话”,两国元首创造了令人惊喜的外交佳话。
双方作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是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的关键作为,使双方能够超越日常出现的紧张和分歧,不在根本问题上犯错。
正是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指引下,两年多来“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次习主席访美期间,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深入交换意见,表明双方对发展中美关系高度重视,体现出对深化互利合作的积极意愿,必将挖掘出中美关系发展的更大潜力,也将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理由8:民意基础中美友好的动力和根基在人民。
习近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率团考察艾奥瓦州农业发展时,就与当地民众建立了亲密关系,而且一直保持至今。
此次访美期间,他更是投入大量时间与各界人士互动,就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网络安全、反腐败斗争、和平发展道路等问题做出清晰阐述,加深了美国各界对华了解。
44年前,来华访问的美国乒乓球队开启了中美民众友好往来的新篇章。
目前两国之间每17分钟就有一个航班起降,平均每天1.2万人来往于中美之间。
两国在对方国家的留学生总数已逾50万。
此外,中方支持未来3年中美两国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中美将在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
这些都将掀起中美人民交往的新热潮,为深化中美合作奠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
理由9:分歧管控由于两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各异,两国间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
海上争议、网络安全等具体问题上出现分歧也是自然的。
出现分歧并不可怕,重要的有效管控分歧,避免战略误判。
正如习近平所言,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