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沧海桑田:天津的自然风貌
天津在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是唯一山地、平原、海洋兼有
的城市,境内山峦起伏、平原广袤、海域辽阔,总体呈现出北
部和西北部较高,呈不规则簸箕形向东南部渤海湾倾斜的地
势。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水系,分
别由北、西北、西、西南几个方向汇集于天津,经由海河干流
在大沽口入海,就像一把巨型的扇子,斜铺在华北平原的大地
上。天津古代的先民能够在此聚集形成漕运中心,主要得益于
这里的地形和水利条件。天津从古代河海联运的水运枢纽、拱
卫京师的海防前哨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
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其所依靠的地缘优势也均与“襟河枕海”
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五千年以来的退海之地
早在距今7000万年以前,受地壳运动影响和东西向断裂
带的控制,天津蓟州北部地区不断上升形成山地,位于断裂带
以南的大部地区持续沉降,并接受来自上游水系携带来的泥沙
不断堆积,形成了平原。
天津平原自形成以来,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沧海桑田的变
化,这与全球性的气候变迁及海平面升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对应
-18- 关系。
天津东部滨海平原上的贝壳堤
天津平原上最近的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0.25万至0.8万年
前,并在距今 6000年前达到了最高点。由于当时气温较高,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使天津平原上高程8米以下的地区均淹没
在汪洋之下。在宁河东部出土过一具长12米的鳁鲸遗骸,仅
其下颚骨就有2.5米,足见当地海水之深。从距今5000千年
前开始,随着全球性气候的逐渐变冷和海平面不断下降,天津
的平原陆地经历了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阶段性朝渤海推进
的历程。在市区以东的平原上,至少分布着三道高出地面并与
-19- 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长堤,这些长堤由海洋贝壳及碎屑堆积形
成,是历史时期天津平原逐渐成陆、渤海阶段性后退留下的古
海岸“足迹”,现已成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平原地区的海陆变迁,对古人类的迁徙和天津的区域
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时,天津北部和西部
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土质肥沃土,适于先民进行农
耕和渔猎活动,出现了许多原始的乡村聚落。与此同时,天津
平原的中、东部尚处在海水之中,直至距今4000多年前才有
部分地区开始海退成陆。到了商周时期,刚刚成陆的天津中部
平原,由于地势过于低洼,湖沼星罗棋布,芦苇、杂草丛生,
生活着麋鹿和野驴等野生动物,但人类活动仍局限在平原北部
和西部地势较高的地带。战国时期,天津平原大部分地区已经
成陆,由于平原中部的湖沼减少,利于农耕,在较高的地带上
已经开始出现了零星分布的原始村落(现已发现80多处遗
址)。西汉末期天津滨海地区再次发生海侵,大部分土地又被
海水淹没,原来沿海郡县多被裁并,人口大量内迁。魏晋南北
朝时期海水再次开始退却,到了隋唐时期,除塘沽之外的天津
沿海平原地区已基本成陆。随着元末时塘沽地区的海退,天津
平原已完全露出海面,形成目前的海陆格局。通过历代人类活
动和土地开发,天津从洪荒之地逐步演变成河海联运的水运枢
纽和繁华城市。
-20- 坦荡的地势和多种地貌
天津地处燕山山脉向渤海湾过渡地带,北部为山地651平
方公里,占天津市陆地面积的5.75%,最高峰是位于蓟州下营
镇的九山顶,其海拔高度为1078.5米。天津中、南部属华北
平原,总面积约10654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
94.25%。天津东部濒临渤海湾,海岸带北起汉沽区与河北省丰
南市交界处的涧河,南至大港区与河北省黄骅市交界处的歧
口,长约153.33公里。天津的海岸带地势平缓,多为淤泥质
的潮间带,宽度3000米至7300米,最大可达10公里,面积
约为370.322平方公里。天津海岸带最低处为大沽口,海拔零
米。天津的浅海海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水
深度不超过15米,海水的含盐度平均为30‰。天津市唯一的
海岛位于永定新河的河口,由入海泥沙受潮水顶托堆积而成,
因这里是潮白新河、永定新河与蓟运河汇流处,故命名“三河
岛”。岛屿岸线长0.469公里,面积只有0.015平方公里。
根据地形、高度和形成原因等自然要素,在天津陆地上可
以划分出北部山地丘陵区、北部山前平原区、西部河流冲积平
原区、中南部海积冲积平原区、东部海积平原区和滨海潮间带
六种地貌类型区域。
天津北部山地丘陵区内山峦叠嶂,山体展部的大势呈东西
走向,自南向北呈阶梯状升高,可以分为海拔在50米至200
米的丘陵、海拔在200米800米的低山和海拔高度在800米以
-21- 上的中山。除了中山以外,大部分低山丘陵的坡度较为低缓,
山间多开阔的谷地和盆地。天津北部山地丘陵区不但风景秀
丽,而且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如今已呈现出了深山林木一
片,近山花果飘香的自然景观,这里既是天津的木材基地、矿
产基地、建筑材料基地、干鲜果品基地,也是市民理想的休闲
度假地和风景名胜旅游区。
天津市北部山区内出露着厚达近万米的古老地层,地层主
要由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粘土岩类等岩石组成,
地层形成于地球早期的元古宙的中晚期(距今16.5亿至8.0
亿年前),地质学界称谓“中上元古界”。由于套这长达近9
亿年的地质“巨著”完整连续、界限清楚、构造简单、变质程
度低,原始的沉积结构、构造和化石保存完好,对研究地球早
期的演变历程、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找
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研究价值,因此被国
际地质学界誉为袒露在东方大地上的“万卷史书”和“世之瑰
宝”,1985年10月在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
护区。
蓟州北部山地以南的天津平原辽阔且低平,属于华北平原
的一部分,多数地区在海拔5米以下,并呈现出“一马平川”
之势。
-22- 天津市地貌图(改编自《天津市地质环境图集》)
天津平原的高度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越来越低,其形
成原因与海洋的沉积也越来越密切。因此,地貌类型可分为山
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冲积低
平原和海积低平原五种类型。其中海积冲积低平原是天津平原
的主体,占平原面积的80%以上,平均海拔高度小于5米,由
于本地区历史上各条地上河流形成的自然堤坝相互交错,在其
间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河间浅碟形洼地,因而多洼淀湿地,
-23- 在治理海河前经常发生沥涝、盐碱等灾害。天津平原区耕地面
积较广,土壤的墒情较好,土质肥沃,适于大面积播种,是天
津市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基地。其中地势低洼的水塘、
沼泽、洼淀为发展淡水养殖和苇田提供了基础条件。
天津潮间带地区的海滩广阔,地势低平,底质良好,粘重
的土质经过压碾密实以后,防渗性能良好。春秋两季气候干燥,
多风,日照充足,而且地处内海,很少受到台风和大潮侵袭,
为发展盐业生产和海水养殖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天津沿海
地区曾经有大面积的滩涂荒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滨
海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开发成本低廉的土地资源。由于这里
濒临海洋,地势低平,受现代海洋的影响较为明显,所以也是
受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地区。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天津介于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冬季受蒙古冷
高气压控制,夏季受西大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整体表现出了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征
四季分明是天津主要气候特征之一,表现为春季多风,干
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
冷,干燥少雪。四季中,属冬季最长,一般在156~167天;
夏季次之,一般有87~103天;春季较短,一般为56~61天;
秋季最短,只有50~56天。
-24- 天津由于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平原上,因此市域范围内的气
候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天津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1.1℃~12.3
℃,气温变化趋势是由南部及海岸向北部和内陆逐渐降低,温
差为2℃左右。1月份为全年中的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3.9
℃~-5.9℃;7月份为全年中的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5.7℃~
26.4℃。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以滨海、海河两岸为最小,内
陆的宝坻区最大。
天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降水量在时空分布
上变化较大。一是年内各季降水分配不均,夏季6、7、8三个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二是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和枯
水年的降水量相差达3至4倍,且多集中暴雨。历史上在1890
年降水量曾达1221.9毫米,而1920年只有269.5毫米。三是
地区分布不均,在地域分布上自北东向南西,由山区向平原递
减,由700毫米多减至550毫米左右。天津市冬夏两季有明显
的季风转换,冬季时北风、西北风势力强盛,夏季时受东南风
影响较大,大部分地区在一年中以西南风出现的频率最高。天
津海滨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显著,在夏半年和弱天气系统
时,一天内经常会有规律地出现海陆风现象。
天津平均无霜期为196~246天,最长无霜期为267天,
最短无霜期为171天。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季最短。
-25-
距今2万年左右渤海陆化示意图(引自《天津市历史地图集》)
天津全年以晴天和多云天气为主,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
2700~3000小时;全年太阳辐射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25~
130千卡,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