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美国两党制,指的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
美国民主党始建于1791年,当时称共和党。
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又称反联邦党,后该党分裂。
1828年,杰克逊重建民主党。
民主党没有固定党员,党籍自由,党员总数以本党总统候选人投票结果计算。
1840年,该党第3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党的名称为民主党,并首次通过了党纲。
而该党的党纲也就是该党总统候选人的政治纲领。
对全党而言,民主党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固定党纲。
民主党的颜色是蓝色,标志为驴。
因此,该党与以大象为标志的共和党的竞争就被戏称为“驴象之争”。
美国共和党,又称大老党,其标志是大象,颜色为红色。
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最初由民主党和辉格党中反对奴隶制的人士组成。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在南北战争中战胜了南方邦联,废除了奴隶制。
南北战争后,民主党处于分裂状态,共和党长期执政。
1897年,共和党威廉?麦金莱任总统,对外大肆侵略扩张,使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
此后,继任的西奥多?罗斯福、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沃伦?G?哈定、卡尔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等,又在经济上持续采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使美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陷入长时期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1933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共和党失去政权,成为在野党。
美国两党轮流执政格局的形成,其实就是美国急速发展和矛盾错综复杂的产物。
1880年以后,美国两党政治大致经历了四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从1884年到1932年,这期间共和党居优势,在12次总统选举中8次获胜,传统的保守主义占国内主导;1932年民主党罗斯福击败共和党胡佛,两党政治进入第二个周期。
这个周期大约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末。
由罗斯福“新政”开始的社会改良运动,在进行社会福利、扩大公民权利等社会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953年后,民主党又依靠艾森豪威尔的个人声望赢得了两届总统职位;1968年,共和党尼克松赢得选举,美国政治潮流又一次转变,两党政治进入第三个周期。
这个周期内,尼克松采取“温和”手法改革保守主义,不仅引领整个西方世界,而且引领继任总统里根进一步开展保守主义“革命”,美国经济实现了大幅度跨越。
后来老布什又受里根影响,美国经济、外交双丰收;1992年,民主党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极力推行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国内自由主义抬头,两党政治进入第四个周期。
这个周期目前还没有结束。
不过,在已过去的20年里,前两位总统均连任,但这两位总统不仅党籍不同,而且性情不同,治国方略也大相径庭。
克林顿执政8年,美国消灭了破纪录的财政赤字,实现了破纪录的财政盈余,综合国力剧增。
而小布什总统的8年,美国蒙受9?11磨难,深陷“反恐”泥潭,国外多处派兵打仗,国内经济衰退并终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2009年1月16日,小布什在他的告别演讲中不得不发出很惭愧的哀伤:“愿上帝保佑白宫和我们的下一位总统。
愿上帝保佑你和我们这个美好的国家”。
然而,奥巴马执掌政权后并非如此。
他任总统三年来,经济危机阴魂不散,反恐压力明显增加,国家债务居高不下。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真苦煞奥巴马总统耶!两党制对美国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两党制自确立以来,可以断言,这种体制经过200多年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在推进美国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政治的维系要素美国独立之初,开国元勋们认为政党是欧洲旧政治的产物,力求将政党及政治派别排除在政府管理制度之外,希望通过分权、制约和平衡原则或者由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各项宪法规定建设美国的政治制度。
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始终都没能实现。
到19世纪初,美国又被迫取消了“以财产多少认定选民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格”的规定,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赢得了选举权利。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广大选民参与国家选举,美国的政党便应运而生。
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政党因素已经牢牢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政治生活,而且成为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的维系要素。
因此说,美国历届大选,政党的功劳极其显赫。
1853年以来,美国通过大选共选出了30位总统(包括连任总统),其中,共和党18位,民主党12位。
据有关统计测算,他们每一位当选总统得到的选民票平均都在参选人总数的95%以上。
而这95%以上选民票的背后便是更多的基层选民。
如果说,再把这两大政党执掌国会、州长和州议会的选举以及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选举加在一起,若是没有政党这个重要的要素维系,美国政坛恐怕是一天都难以延续下去。
(二)选举制度的重要依托美国政党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标签作用。
而这个标签,尤其在国家大选中对选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其一,影响选民的政治取向。
一般来说,每次总统选举,选民往往都要根据总统候选人所属的政党来判断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进而决择自己的政治取向。
而这些选民在抉择出自己的政治取向之后,还必须要依托各政党的基层组织的引领进入选举程序。
其二,影响竞选经费的运筹。
两党全国委员会具有筹措巨额资金的能力,而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转移支付和联合调配,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施加筹码。
其三,影响竞选的组织实施。
在大选动员和组织工作上,政党设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和机构,能够及时地为候选人的竞选班子提供重要帮助,诸如发动选民投票、提供后勤服务、发放竞选广告等。
其四,影响选举氛围的造势。
在大选期间,政党还可以依靠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形象和满意度,提升本党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和选民支持率。
近些年来,美国的大选主体虽然已开始转向候选人自行组建的竞选班子及类似政治行动委员会的其他利益集团,但两党组织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三)权力运作的通融渠道通常说,美国的政党,不论民主党或共和党都不具备国家行政权利,他们只能定格是为政党竞选服务的派别组织。
然而,美国的总统以及各级官员却都是从两大政党推举的候选人中竞选出来的,而当选总统和各级官员的背后又都是政党和派系的影子,所以说,美国两大政党对国家权力运作,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很起作用的通融渠道。
比如说,在行政方面,政党不能任命政府官员,但政党能够对政党领袖施加压力,间接影响政府的人事安排和政策制定;比如说,在立法方面,国会和州、地方议会几乎也是两党议员组成,政党仍可以主导立法议程,议长选举、议会主席选举等重要事务;再比如说,在司法方面,美国虽标榜司法独立和政治中立,政党更不能干预司法。
但最高法院及各级联邦法院法官必须由有政党党籍的总统来提名,同时还需要由两党把持的参议院来确认,就连法官的任命还要进行政治立场和党派背景的审查,这使司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党的作用。
同样,在美国各州及地方政府中,其主要官员基本上也都是由两大政党出身的候选人所占据,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重要事务也都难以摆脱两大政党的干系。
因此说,美国的政党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政权背后的“一棵大树”,不论是国家或是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和地方官员一旦摆脱了政党立场、倾向和政党提供的经营平台,其施政和决策的运作势必将受到极大地限制。
(四)民众政治的参与纽带美国的政党建设是开放的,任何人都能自由组建党。
而作为美国最大两支政治力量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组织上虽然也可以自由进出,但他们的影响在美国社会中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召唤力,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选民认同。
美国人悟性很高,每逢大选的时候,可以说有2/3的美国人都会自认是共和党人或民主党人,即使是那些自称的无党派人士,通常也具有政党倾向,并表现出高度的政党忠诚。
同时,美国各政党在地方建立由各级基层组织,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联系普通选民,向民众介绍本党的竞选主张或政府的有关情况,帮助民众与政府进行沟通,或解决问题或寻求救助,为广大民众参与政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联络和纽带作用。
(五)社会矛盾的调节容器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自发团体林立,尤其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叠,潜在争议和冲突严重。
如此情况下,各政党为拉近与选民关系,经常出面调停争议,化解矛盾,减缓彼此紧张状态,深得广大民众和各方面选民拥戴。
既是那些众多分散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也会在两大政党的旗帜下形成相对稳定的选民联合体,从而使众多选民在经济利益、伦理观念和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以致也使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理念得以平衡。
比如说,两党之间强调和平选举,而且明确两党的胜负只能通过选民平和的竞选方式来决定,相互之间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更不能使用军队、秘密警察、暴力小组、恐怖分子集团等强硬手段去夺取政权或者维持政权。
就此问题,政党发挥的调节作用有三:首先是极大地推动选举权利普及。
两党为争取更多选民,不断改革选举制度,逐渐把选举权利的触角扩大到妇女、黑人等弱势群体,使能够参与选举的社会公民都能具有选举权。
其次是激发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热情。
两党竞选期间,两党竞选团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向公众提供大量的政治信息,使公众结识美国重要政治人物、知晓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了解美国选举的基本过程以及国家的重大政策,以引导选民按照政党意图来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利。
其三是有效监督选举的公正性。
四年一次的两党论战,为民众监督两党的选举政治和评价政府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每次政党大选的成功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
美国两党制执政理念的差异美国两党制经过长期的较量和磨合,特别是在经历国内南北战争以后,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已逐步摒弃泾渭分明的“势不两立”,开始寻求“既有对立又有协商”、“既有分歧又有让步”的合作执政之路,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发展或进步。
本质上,美国这两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其意识形态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在事关国家根本政治和经济制度上也没有实质性差异。
他们奉行的路线和内外政策,其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保持美国传统的核心意识形态,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
但是,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原因,两党的执政理念还是存在有明显的不同。
(一)治国方略有差异。
制定国家的大政方略,两大政党各有各的纲领和主张。
比如,在政府职能方面,共和党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物方面增加预算开支,主张扩大国防预算开支,而且主张减税,将财政盈余还之于民;在社会福利方面,共和党担心过度宽容的福利制度,只会助长公民的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惰性。
而民主党却坚持应当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反对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要求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主张将财政盈余用于教育和医疗的新项目上;在伦理道德方面,共和党相对传统和保守,恪守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新教所强调的人的“品质”,恪守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坚持传统的家庭观念、反同性恋、反堕胎、禁酒等等,比较多地反映中上层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