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训 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
般是说明本义的。
2、集解 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
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
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3、音义 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
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4、声训 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字(词)义 。
5、读破 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
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6、读曰 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7、章句 一种注解形式,即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其特点不以释词为主,而
主要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8、《说文解字注》 清代段玉裁著,校订了《说文》的讹脱,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说解
和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并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在每个字下都标明
其古音韵部,是清儒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
9、《经义述闻》 清代王引之撰,32卷。主要记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研究经书的成果。
全书内容主要在于校正古书古训和说明假借。其特点不仅重在以声音通训诂,而且能结合上
下文意,借助语言环境来确定词义,通其训诂。
10、《文始》 近人章炳麟撰,9卷。该书是探索汉语同源字的专著。全书共分457条,按
字的声韵分为“变异”和“孳乳”两种方式。
11、《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
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
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12、《诗集传》 南宋朱熹撰,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朱熹将
《诗经》作为理学的教材,反《诗序》而倡“淫诗”说,对注《诗》体例作了一些改革,完
全改变了汉人以《诗》为美刺、为谏书的传统,将理学的涵咏道德、修身齐家,作为读《诗》
的最终目的,在当时确有其现实意义。
?13、《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撰,30卷。这是一部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
字典。
14《诗诂训传》
15《汉书音训》
16、《方言疏证》
17、《广雅疏证》 清人王念孙作,“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探求词源,
申明转语,纠正古训,博考证失。 此书是清儒训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者。
18、《水经注》 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一部文学色彩较浓的训诂文献, 除了
解释水名及地理位置外,还征引各种资料记叙水域附近的物产建筑,人文风俗及奇闻异事等。
它是较早的专科训诂,其名物考证注重实验和史迹,对后世的实学派训诂有一定的影响。
19、《毛诗正义》
20、《一切经音义》
21、《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
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
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
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22、《说文通训定声》
?23、《玉篇》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梁顾野王撰。
24、《马氏文通》
25、训诂学 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
音韵、语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26、言、谓、貌、辞 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
的意思。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或“指的是”,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以狭义释广
义,以别名释共名。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一般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
示的状态或性质。辞,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
27、《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
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
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
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
诂之祖。
28、《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
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
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说文》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共十五卷,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创立了五百四
十部首,收释了9353个字。它根据字形解释字的本义,是考溯文字本源、考订古代语义、
寻求语言根源的光辉巨著。《说文》以小篆为标准字形进行分析,同时又收了1163个重文(包
括古文、籀文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桥梁。此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
值。)
29、《右文说》 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注
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义现象,有其可取之处但以偏概全,
仍然没有摆脱字形的束缚,未能科学地解释音义关系问题。
30、十三经注疏 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
《 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本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
正义》 、《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
义》、《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论语注疏》《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孟子注疏》。
1、声训的作用 p53
(1)明通假 是为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所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而求得本
字,以便更好地运用声训的方法。
(2)考方言 无论是究明古代的方言,还是考求现代的方言,都需要借助于声训的
方法。
(3)求语源 利用声训的方法考求词语的音义之源,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带来裨
益。?
2、注疏的内容有哪些?
3、阐述《广雅疏证》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4、汉代训诂学兴盛的表现。
(1)、出现了一大批训诂家。著名的有毛亨、郑玄、许慎、扬雄等。他们的讲经材料都是
以训诂的形式出现的。
(2)、出现了一大批训诂专著和注释书。就篡集和系统研究训诂材料的专书来说,汉代已
有四部开创性的篡集专书,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此外,汉代还出现
了大量的注释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仅《诗经》,两汉列于学官的就有鲁、齐、韩三
家,另外还有《毛诗》流传于民间。其它儒家经书也各有数家乃至十多家注释同时行世,可
见注释成果之丰。
(3)、出现了各种训诂方法和术语
传统的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在汉代成熟。并且形成了丰富的训诂术语,如《说文》
用“象„„之形”表示象形字,用“从某从某”表示会意字等。
5、清代训诂学的特点
( 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得到普遍确认。首先提出这个意思的是戴震,与段玉裁同时的
王念孙在训诂中也非常注意因声求义。(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3)具
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4)坚持科学的求实态度。
6、训诂学, 与语义学的关系
* 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
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
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训诂学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或者大致相当于古汉
语语义学,王力先生曾说:“语言学也可以分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
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近年来,王
力先生的弟子们明确宣称:训诂学就是语义学。”齐佩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
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这样,
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
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训诂学的实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洪诚先生说:“训诂学
和词义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却不等于词义学,词义学是研究词的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记号,不包括句。训诂学不但要了解词义,还要讲明句义。”殷孟
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
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
性学科。”“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是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
学并不等于西方的语义学。”
我们认为,训诂学与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并不等同,训诂学经要涉及到语义的语法
结构、篇章大意和修辞手段的,而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词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等,
因此,训诂学不能说成就是训诂学,但训诂学与语义学密切相关,训诂学是以解释词义为核
心任务,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的涵义。训诂学为语义学虽不相当,但说明了释词在训
诂学的何等重要的地位,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稍多一些,上述两种观点虽然相对立,但却认
为训诂学与词义学关系是十分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