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摘要: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经济增长作为本国首选的宏观经济目标。

我国近些年来也把经济增长摆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如何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Allcountries in the worldputeconomic growth asthe preferrednational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China'seconomic growthin recent yearshaveplacedtheeconomic workinthefirst place,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receiveda surprisingdevelopment, has madeachievements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 However,rapid economicgrowth,there has also beenserious inflation, then what i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flation andeconomic growth? Monetary policyand inflationarenot necessarily linked? Itsrole ineconomic growth,how much? How tocontrolinflationin China? These arebefore ustheneed to address theproblem.关键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价格、就业、调控策略KEYS:economic growth, inflation, prices, employment, control strategy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分别是什么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 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记者常用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

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

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

因此,经济增长也意含着决定生产力之诸多因素的扩展与改善。

支持经济增长的人认为它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且增加就业机会。

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持续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全面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

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

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受到社会商品总价值影响。

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二、历代研究成果关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检验的核心问题。

Tobin(1965)认为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的“Tobin效应”。

Fischer(1991)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投资规模(投资占GDP的份额)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性较低,因此在大样本研究之外应辅以案例研究。

Stockman(1996)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会影响通货膨胀增长效应的规模。

Kuijis(2002)论证了斯洛伐克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国外价格、汇率和工资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直接而快速的,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适度但渐进的。

此外,Burdekin等人(2000)分析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并发现两者的负相关关系会从某一个初始通货膨胀水平以上开始,但这个初始水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又有差异。

类似地,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了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联的特殊性。

张元生,程建林和王元鸿(1993)利用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通货膨胀进行总量和结构分析,建立了通货膨胀定量分析模型;宋秉芳(1996)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得出货币流通量、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工资、储蓄都对通货膨胀起到推动作用;何其样,郑明(1997)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系统考察了主要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万世平,舒元(2001)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工资成本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许雄奇,张宗益(2004)运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财政现象。

陈慎思(2005)通过对中国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到能通过统计学上的各项检验的三次回归模型,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三次回归模型的非线性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是同方向的,且通胀率的变化总滞后于GDP增长率,因此,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方向是可以由GDP增长率来预测的。

三、三派理论促进论:以费利吉斯.西尔斯.贝尔和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当政府投资增加时,会引起货币的过量增加,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使私人投资不相应减少,那么全社会的实际投资就会增加。

这种由政府投资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使得社会总投资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第二,在通货膨胀时期,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往往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当名义工资增长慢于物价上涨率时,企业的利润率就提高了,因此通货膨胀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三,从消费方面看,由于害怕货币的持续贬值,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人们会增加消费,从而加大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促退论:是以坎普斯.哈伯格.沃格尔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会对经济起消极作用的具体表现为:在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里,通货膨胀将导致贸易收支的恶化,投机资本会因为货币的预期贬值而流向国外,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管制,就会使经济因受到过多干预而产生低效率,从而降低了产量和阻碍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会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扰乱正常的资金流向,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降低经济增长率。

中性论:在19世纪,人们普遍看重货币的媒介作用,关于货币的“面纱论”占统治地位。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流通过程来说,如同罩在其上的“面纱”的外在因素。

从长期看,货币改变不了实体经济部门生产过程本身,即货币是中性的。

因而他们断言,通货膨胀也是中性的——它对经济增长既不存在正效应,也不存在负效应。

通货膨胀的本来意义会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名义工资上升,但实际购买力并不增加;名义成本上升但实际成本依旧不变。

四、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当流通货币量超过可供商品和劳务价值总和时,势必导致商品价格水平上涨,流通中的货币贬值,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即指货币供应量超出商品流通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市场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包括互有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多,这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二是货币贬值,这是实质;三是物价上涨,这是通货膨胀的标志或后果。

通货膨胀是各个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长期伴随现象,世界上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使用纸币的条件下,其经济增长都伴随一定的通货膨胀。

除了正常价格上涨因素以外,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扩大再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的;而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拿一部分产品用于固定资产或基本建设投资。

但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特点是在较长时期内取走劳动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期却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

固定资产投资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将积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时,必然会破坏既定的供求关系,引发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

没有这个通货膨胀,扩大再生产就难以进行,经济增长就根本不能实现。

可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或许有人讲,这种情况只适合于外延扩大再生产。

笔者认为,对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同样适用,因为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也必须以一定的货币资金投入为前提,也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而这些投入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具有相同特点,自然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说,只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社会总需求的膨胀,才会形成对货币需求的膨胀,为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国家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当货币供应量超出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时,通货膨胀势所难免。

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先后都出现了通货膨胀。

那么通货膨胀是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换句话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一定伴随通货膨胀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了通货膨胀,所不同的是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高,如战后的匈牙利、70年代的南美诸国和后来的俄罗斯等,而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如德国、美国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