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2—2016年)为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大要求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我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成都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大意义(一)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持续高增长,我国逐渐成为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我国要从经济大国成长为经济强国,必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分享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先进成果的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并必然会有一批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宏观格局已由沿海、沿江、沿边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转变,西部地区正成为对外开放新战场。
作为在西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心城市,成都肩负着带动全省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必须把握机会,发挥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在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大局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引领内陆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
(二)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战略举措。
全球化时期,核心城市间的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体现。
未来一段时期,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将深刻影响今后的城市格局和地位。
成都如果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就会在未来的国际产业分工及全球和区域要素配置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落伍。
成都必须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紧迫意识,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尽快融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体系,明确发展定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发展道路,才能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三)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成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当前,成都正面临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具备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历史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范围逐步扩大,“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冶步伐加快,中国内陆地区正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这为成都深度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合作带来新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以及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为成都持续推进城市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从自身条件看,2006年以来,成都经济总量接连跃上4个千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6854郾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个万元关口,2011年达到48755元/人;世界500强企业有207家落户成都,9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馆,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城市冶,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46个,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冶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总体目标,以交通通信枢纽为先导,以高端化国际性的产业集聚发展为支撑,以宜人成都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国际交往、拓展城市包容开放程度为重点,主动融入、扩大交流、开展合作、参与竞争,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和遵循国际惯例的投资服务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着力塑造国际化城市的竞争优势,力争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国际化,加快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五)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重点突破。
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将城市国际化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进行整体规划、联动推进。
发挥优势、先易后难、突出近期重点工作,实现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实施的有序推进。
——基础先行、制度保障。
参照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框架、配置城市功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物质形态和硬件基础。
建立开放高效的国际化运行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经济政策、产业体系、国际金融、现代生活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为国际化建设提供制度环境保障。
——国际特征、本土特色。
大力引入国际元素,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接轨国际规则,增强城市的时代感与包容性。
植根本土文化,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思路,塑造个性、增创优势,彰显成都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实现国际要素和本地文化的有机统一。
——政府推动、社会参与。
增强政府推力,注重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形成对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引导。
依托社会力量,探索形成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和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国际化成果的体制机制。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发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以开创性、市场化的手段来破解难题,以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来增强国际化城市发展动力。
培育创新的思维、营造创新的环境,以现代的理念和全球的力量来加快建设,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凸显成都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
(六)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2012—2016年):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通达性明显增强;会展、美食、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显著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活动显著增加,国际开放度显著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宜人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极大提高。
到2016年,率先在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国际交往功能和宜人城市功能方面基本实现国际化,国际化城市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建成充满活力的国际交往中心。
——第二阶段(2017—2030年):国际往来更加频繁,宜人城市品质更加鲜明,具有西部高端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到2030年,建成通达全球的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交往中心、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聚集高地、体现国际品质的宜人城市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成为亚洲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初步建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
——第三阶段(2031—2050年):城市软、硬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提高,区域创新水平位居国际城市前列,国际话语权有效提升,全球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城市个性进一步彰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建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三、建设通达全球的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立足连接西亚、欧洲、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覆盖世界各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和连通国际的城市通信网络,打造通达国际的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成为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
到2016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20万吨,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达到34条。
(七)建设通达全球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以国际化的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每年新开通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2条,全面构建成都至欧、美、澳、亚的客货直飞航线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建成至京、沪、穗密集的空中快线,建成连接国际、服务世界的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
加快对外铁路通道建设,建成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
打通成都西南、西北出境高等级公路运输通道,实现成都对接西亚、南亚、中亚陆路运输大通道。
依托机场、铁路车站等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无缝换乘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
(责任单位:市交委、市物流办)(八)建设国际区域性物流中心。
进一步开通成都与欧美国家的货运航班,大力发展成都至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集装箱五定班列,成都至国内主要城市的货运五定班列、行包专列,加快发展成都至周边中心城市和省内二级城市的城际货运班车,加强公铁联运、公水联运、公空联运,建成亚欧航空铁路货物转运中心。
(责任单位:市物流办)(九)建设直达国际的通信网络。
加快建设国家级云计算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基地,构建泛在的宽带网络,基本建成广泛覆盖、三网融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移动、联通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和电信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容工程,强化干线传输能力,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扩展成都到省外的直达光缆干线和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大城域网出口带宽,提高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通信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际交往中心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发展、提高水平、走向国际化,形成有国际知名度的城市品牌,建成国际知名的商贸、会展、美食、旅游城市、体育赛事名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亚洲重要的国际性机构集聚地,成为国际交往频繁、充满活力的国际交往中心。
到2016年,新增领事馆等国际性机构超过13家,国际友好城市超过30个,年度国际性会展活动数量达120个,每年举办国际体育顶级赛事2至3项,形成2至3个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打造100个享誉全球的美食品牌,入境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比重达到30%。
(十)建设亚洲会展名城。
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全力办好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12届世界华商大会等重大国际盛会,提高成都会展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办好每年一届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将其打造成西部对外开放最佳平台。
举办更多专业化的展会节庆活动,打造本土高端会展品牌。
建立国际会展活动申办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议展览活动和高端专业学术会议落户成都。
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都国际会议中心等国际化会展场馆设施,形成“一主多副多馆冶的国际化场馆格局。
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展览公司来蓉发展,支持成都会展企业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合资、合作,形成以资产为纽带、本土与国外品牌优势互补的会展集团,提高成都企业国际化运作水平。
(责任单位:市博览局、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外办、市政府侨办)(十一)建设国际美食之都。
以川菜文化为核心,打造川菜国际品牌,引进国外知名餐饮品牌和菜系,积极开展国际营销,建设汇聚全球美食、满足多元美食消费需求的国际美食之都。
支持川菜大型餐饮企业集团和上市企业开展跨区域跨国经营,吸引跨国餐饮企业来蓉设立区域性管理型总部。
推动国际美食产业创意园建设,打造国际水准的美食集聚区。
多渠道多方式开展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宣传,聘请国际餐饮界权威人士组成“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冶海外传播大使团,举办“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冶产业发展大会及各种高层主题论坛。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十二)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巩固和提升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冶的发展环境和国际影响力,依托熊猫、世界遗产、文博资源、都市旅游吸引物和古镇文化资源等,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率先将都江堰市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