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讲义第1章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讲义第1章



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的性质与起源; 国家在产权界定、保护、契约执行和制度 变迁中的作用;国家的权力悖论;政治市 场;等等。 对国家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主要是诺思 和巴泽尔等。

(三)制度及其变迁研究

诺思、舒尔茨、林毅夫、柯武刚和史漫
飞等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讨论制度的本质、制度与组织的关 系、制度的类型、形成途径、制度的功 能和效率等有关制度的一般问题。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NIE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NIE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基本假设 第三节 NIE的流派渊源关系 第四节 NIE的学术地位、框架内容及学习意义
第一节 NIE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三、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章目录
威廉姆森论NIE的发展过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至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两次企 业合并浪潮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计划 经济体制实践是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直接诱 因。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外 部性”问题的变得越来越普遍,是新制度经 济学产生的又一重要诱因。
(二)发展的时代背景



19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以及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绩效差异使人们越 来越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这反过来促进了新 制度经济学的繁荣。 使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引起注意的另一变化是 全球化。 新制度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兴旺与大量经济转型 国家的存在及其这些国家对制度经济学的需要 也密切相关。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 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 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 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沿 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对构成新制度经济 学理论基础的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进一步研究, 二是对产权、契约、企业和国家等制度特殊的研 究,三是对制度及其变迁和演化这一制度一般问 题的研究。
契约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点和核心 研究领域。 科斯之后,威廉姆森、张五常、克莱茵和斯宾 塞等主要就契约的含义与类型、契约的性质、 契约的选择、激励契约设计和契约的实施机制 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推进了新制度经 济学契约理论的发展。

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将企 业的性质界定为契约,认为企业不过是用一 个长期契约代替一系列市场契约,以节约交 易费用。他还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企业的边界 问题。 科斯的后继者张五常、威廉姆森、阿尔钦、 德姆塞茨等进一步深入讨论了企业的契约性 质和规模边界问题,其他学者,如詹森、梅 克林、哈特等则对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最优所 有权结构选择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章目录
一、NIE的研究对象
“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 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 动。” “经济学家应做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经济制 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经济制度当中。人 类自身的福利依赖于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 劳务,而后者又取决于经济制度的运作效率。制 度决定着经济绩效,这正是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 学家所给出的重要结论。” “用理论来分析制度从而解释制度的运行并使之 成为经济模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可能的。”

这一理论主要是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分 析方法运用到制度变迁分析中的结果。 包括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均 衡与非均衡分析等内容。


对这一理论做出了较大贡献的有诺思、舒 尔茨和菲尼等。

包括基于目标实现途径的制度变迁分类、 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主要现象、制度变迁的 方式及国家、意识形态、组织和学习等因 素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等内容。 对这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主要有诺思、 拉坦、林毅夫和布罗姆利等。

反设事实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和案例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所
谓反设事实即是设想或思维实验,也就是对历史
事实和某种特定的状态的假设,假设某一条件与
事实相反,经济将会如何发展?

一般认为,铁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因为铁 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运费,使美国的大规模疆土开发成为 可能,引起了对工业制成品的巨大需求,并且导致了其他 领域内的创新发明。 但是,福格尔并没有盲从这一定论,而是试图探究“如果 当时没有铁路,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而这又会对美国工 业化的速度产生何种影响”。 他以1890年美国的农产品运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铁路 对美国国民收入的净收益,即使用假设演绎分析方法,比 较存在铁路条件下与假设没有铁路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之间 的差异。铁路对美国国民收入的净收益,用铁路运输所节 约的社会成本来表示。
四、与NIE并存的当代制度研究流派
新制度经济学: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
现 代 制 度 经 济 学
宪政经济学:布坎南、Wagner和Tollison等。 法和经济学:波斯纳、考特等。 演化经济学:纳尔逊、温特等。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青木昌彦等。
第二节 研究对象、方法及假设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诺思和托马斯(1973)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 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 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就是著名 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

“制度决定论”已经被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事实 证明并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
三、NIE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新制度经济学在 20世纪30年代至 60年代这一段时 间孕育和产生, 有着深刻的时代 背景和理论背景。

诺思:“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 背景下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 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柯武刚和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 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 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 中演化有关。简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 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形 成和兴起,其深刻的理论背景是:新古典 经济学对制度的忽视。这一忽视使其模型 “日趋僵化,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很难用于各类重要的问题的分析。” 近几十年来,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和预测 实际世界的现象上一再遭到失败就是证明。

1.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指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30年 代以边际分析方法和原则为特征的各种学说。 新古典经济学实际涵盖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 经济学之间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经济学构成后 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切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都 包括在最初由瓦尔拉斯提出的、至今发展为“阿 罗—德布鲁模型”的市场一般均衡体系中。

(二)产权、契约和企业研究

“科斯定理”提出后,首先受到重视的就 是产权这一人类社会制度集合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具体制度。 科斯之后,阿尔钦、德姆塞茨、巴泽尔、 张五常、弗鲁博顿等对产权的含义、内容、 形式、属性、功能、起源、不同产权安排 的效率以及国家与产权的关系等做了进一 步的研究。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与新古典在方法上的一致性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运行、演化 及其影响的经济学,这里所讲的“经济学 方法”就是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及更新的分 析技术(如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 包括科斯在内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其分析 中都遵循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 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替代分析、均衡分析 等。


“把组织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 通过研究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对激励和经 济行为的影响来拓展新古典理论的适用范 围。……新制度经济学至少试图说明制度 确实重要。它认为,不同的组织结构对激 励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而且,在新制度 经济学中,制度本身被看作是经济学分析 的合理对象。”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 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 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 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 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 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 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 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经济制度研究中出现了文艺复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尽管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在战后初期曾一度跌到低谷,但迟至 1960年代初,人们对制度问题重新产生了研究兴趣,并再 次确认了这些制度对经济起的重要作用(包括:科斯1960 年对社会成本的重新定义;阿尔钦1961年对产权问题的开 创性研究等)。自1970年代初,这一理论又增添了有关具 体经营的内容(包括威廉姆森1971年首次提出的用交易成 本理论来重新解释纵向一体化的问题;阿尔钦与德姆塞茨 1972年用团队理论分析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方法的著作; 诺思1971年所写的面目全新的经济史等)。到1975年,归 入新制度经济学麾下的各种研究已呈波澜壮阔之势。此后 十年更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
大学经济系的课堂所听到的全都是新古典经济学
的内容,而且它正变得越来越抽象,尽管它自己 不那么说。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与真实世 界越来越疏远了。……主流经济学在理论上所取 得的成功以及在理论上的主导地位掩盖了它的不
足之处,因为主流经济学向来重理论而轻事实。
威廉姆森对新古典的批评
经济学的正规训练总是详细地介绍诸如替代和机会成本等 核心概念,以及包括最优化分析技术和博弈论推理等各种 正式工具的运用。正式工具的分析常常是数学化的和精确 的,有时甚至是精美的。在有些情况下,这种正式的分析 仅仅为文字的争论提供了一种逻辑的检验。但是,正式分 析常常变得固步自封并失去和现象的联系。当例行而便利 的理论分析超越了对相关事实的考察时,正式分析的成长 是封闭性的。它自身是越来越完美了,但是离现实也越来 越远了。科斯把这种情况称为“黑板经济学”,因为这种 情况下的教师往往“每一节课都在黑板上写满公式和教条, 而不是去关注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没有思想的技术 工具的应用对公共政策的形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