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第一单元 仁者爱人
《樊迟、仲弓问仁》
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
“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
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
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
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
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
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
有的本质特性。
二、 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 《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
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
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
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
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
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
不朽价值。
《兼爱(上)》
一、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
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
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
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
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
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 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
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
三、 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 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
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
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
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
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 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
“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
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
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
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
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
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
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
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
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
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
“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
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
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
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
命者的理论依据。
《冯谖客孟尝君》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
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
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
(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
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
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的较高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
今天,更需要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
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
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
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
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
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
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