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公开课PPT课件
从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地体贴别人。我们立身行事,都不 可忘记“助人”的根本,尤其是对于弱者,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 想,帮助他们,爱护他们。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 必趋。(种美德表现为遵守古代取物有节的社会公约
《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 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 姓而爱惜万物。”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 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 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就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府第, 工作人员都不兼职,怎么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很知礼吧?”孔子说:“国君用屏风 挡在门外,管仲也用屏风挡在门外;国君宴饮来访之国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宴 饮也有那样的土台。管仲如果算知礼的话,谁不知礼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
仁之内涵 忠恕
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条目4 ——尽己之心以待人(帮助人),强调自己应该承担责任义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条目3 ——将心比心(体谅人),强调对别人宽容
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 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肥胖 ,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说:“我不做乡巴佬 ,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辞,他教导他的弟弟遇事 要忍耐。他弟弟说:“有人把痰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 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狄仁杰当宰相 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 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等到同朝为官,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 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 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 ,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 道:“娄公的德行是很盛大的,我被他包容了,可是连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大大的不及他 了。!”
课后练习二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 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 分厚薄亲疏。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 爱是无父。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 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 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 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 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 :“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 ,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孔子曾以“助丧”为职业,就是帮助别人办丧事,这 在当时属于高难度的正当职业。丧事期间在主人家用餐,孔子在 丧礼氛围感染下,别人的悲伤也感同身受,吃不下饭。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 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
1.分别概括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是仁者;不知俭,不知礼
2.这两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请简要分析。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当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又做了政敌齐桓公 的相。他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肯定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 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乙组的奴役。孔子“仁” 的高标准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 讲求小节小信。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 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 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1.(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比较阅读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 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 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 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何谓“仁”
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 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 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 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 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 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感受仁者的温度: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重义气、重信诺、悲歌慷慨的侠勇气概
颜回-谦虚、谨慎、自我修养
孔子-普施仁爱、皆大欢喜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