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解读20200427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解读20200427


16
5.勘探
四、标准条文解读
矿产资源勘查的高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加密取样 工程和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 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资源量,为矿山 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 算储量,详细评价项目的经济意义,作出矿产资源开发是否可 行的评价。
地质可靠程度:矿体空间分布、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等 地质特征的连续性及品位连续性的可靠程度。
20
四、标准条文解读
7.资源量 经矿产资源勘查查明并经概略研究,预期可经济开采的固 体矿产资源,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依据地质信息、地质认识 及相关技术要求而估算的。 解读:(1)该定义提出了两个门槛一个手段,地质可靠 程度的门槛放到了“推断”,经济性门槛放到了“预期经济 的”,即能看到经济开发的前景,经济性是通过概略研究的手 段判断。(2)资源量的定义也没有提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和开采 技术条件的要求,将其研究程度要求放到了勘查阶段的内容中。
(十)明确资源量和储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停 产多年、政策性关停或者处于闭坑残留状态等无法正 常开采的矿山仍然保留“储量”状态,不合理。
9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十一)新增资源量和储量信息“发布与术语使 用”要求。以规范和统一发布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 信息使用的术语,避免各方对发布的资源量、储量数 据信息产生误解和误判,影响投资决策和国家宏观决 策。
6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五)简化经济意义划分。保留了经济的概念, 增加了预期经济的概念,分别对应储量和资源量,不 再使用“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以及“内 蕴经济的”术语。
(六)简化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由三大类16个类 型,简化为资源量和储量两大类5个类型。
(七)简化调整了可行性评价阶段条文的相关内 容。只做原则性要求,为行业规范的编制留有余地和 接口。
14
3.普查
四、标准条文解读
矿产资源勘查的初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和稀疏取样 工程,发现并初步查明矿体或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石加工选冶 性能,初步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 量,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对项目进行初步评价,作出是否具 有经济开发远景的评价。
解读:(1)普查阶段目的是“找矿”。(2)鉴于我国探 矿权管理实践对探矿权全区实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要求,去 除了1999分类标准中“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 化探异常区”。(3)提交普查报告时,估算推断资源量。实践 中预测了潜在矿产资源的数量,也不应以“资源量”表征。 15
7
2020分类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
预期可经济 开采
两大类,5中类型
可经济采出
8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八)调整了资源量转换储量的依据。1999分类 标准将可行性评价阶段作为资源量转换为储量的依据。 2020分类标准以地质和转换因素的可靠程度为依据。
(九)调整了地质可靠程度的评价依据。去除了 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阶段全局性 的研究内容。
4.详查
四、标准条文解读
矿产资源勘查的中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统取样 工程和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性能 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 源量,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 研究,估算储量,作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
解读:(1)明确详查对象为矿床。(2)详查报告不应估 算探明资源量。(3)可根据需要,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和更为详 细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是通过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为有获取储量 需求的用户,提供较为可靠的储量数据。
3
一、标准修订背景
(三)标准修订工作的主要特点 1.部领导高度重视。部领导主持召开了多次专题会,
讨论形成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矿产勘查阶段划分思 路、方案。
2.部相关司局、事业单位形成了合力,相关部委也 为推动分类标准的修订和发布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3.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讨论和意见反馈。向社会各界 征求了两轮分类和勘查阶段划分思路、方案和一轮分类 标准文本的意见建议。
在地质可靠程度的定义中没有提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和开采技术
条件的要求。
19
四、标准条文解读
矿产资源勘查阶段(以详查为例)与地质可靠程 度定义的比较
详查:矿产资源勘查的中级阶段,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 统取样工程和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 冶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 控制资源量,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 可行性研究,估算储量,作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
23
四、标准条文解读
10.探明资源量 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 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确定;其数量、品位 或质量是基于充足的取样工程和详尽的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 质可靠程度高。 解读:(1)探明资源量要求在控制资源量的工程间距基 础上经加密控制,取样工程之间“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 状和连续性已确定”,连续性有足够的把握。取样工程之间矿 体的连续性如果确定不了,不应归为探明资源量。
25
12.储量
四、标准条文解读
探明资源量和(或)控制资源量中可经济采出的部分,是 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 充分考虑了可能的矿石损失和贫化,合理使用转换因素后估算 的,满足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解读:(1)推断资源量不应转换为储量。(2)资源量转
换储量的手段为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与之相当的技术经
解读:(1)明确勘探对象为矿床。(2)无论是否开展预
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勘探报告应先行估算资源量,再根据
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从探明和(或)控制资源量中转换
储量。
17
四、标准条文解读
需要强调一点:普查、详查以及勘探阶段的英文名 称与1999分类标准有所不同,使用中应注意。
勘查阶段 1999分类标准
济评价。(3)“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解为,正常生产
矿山可以通过采矿设计、采矿计划等实现资源量和储量的转换。
(4)估算储量时除了考虑设计和采矿损失外,还应考虑采矿过
程中混入的顶底板围岩或矿体中的夹石引起的贫化。
26
四、标准条文解读
13.可信储量 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 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 定性时,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 解读:储量的可靠程度(风险程度)不仅仅由地质可靠程 度决定,还由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 环境、社区和政策等转换因素确定程度决定。当转换因素尚存 在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不至于影响项目的经济开发时,探明 资源量应转换为可信储量(图中以虚线表示)。如果转换因素 不确定导致项目无法经济开发时,资源量不应转为储量。
12
固体矿产资源类型示意图
13
四、标准条文解读
2.矿产资源勘查 发现矿产资源,查明其空间分布、形态、产状、数量、 质量、开采利用条件,评价其工业利用价值的活动。 解读:(1)采用习惯用语“发现”、“查明”,明确区 别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预测等。(2)定义中“开采利用条 件”泛指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水工环开采技术条件以及矿 山建设外部条件等。
稀后形成了“稀疏”网状取样工程。(2)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
源量外推部分仍然归到推断资源量。(3)之所以称之为推断资
源量,不在于有没有形成取样工程网,也不在于工程间距的大
小,而在于工程之间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测的,没有把握。
22
四、标准条文解读
9.控制资源量 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 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基本确定;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 较多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较高。 解读:(1)控制资源量要求有“系统取样工程圈定”, 取样工程之间“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基本 确定”,连续性有一定把握。(2)系统取样工程一般对应详查 阶段论证布设的基本工程间距。
4
二、标准修订原则
(一)统一标准,满足国家资源管理、资本市场和 企业生产的需要。
(二)简明实用,便于操作,易于国际对比。。 (三)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规律。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易于新老衔接。
5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标准名称。资源储量之间不再加“/”。 (二)合理调整勘查阶段。四阶段调整为三阶段。 (三)不再采用“三轴”的表达方式。依然考虑 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等因素。 (四)调整了资源量和储量的内涵。资源量明确 为预期可经济开采的,不再包括1999分类标准的预测 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量。储量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 础上,考虑了“贫化”。
10
四、标准条文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的统计和发布,矿产 资源管理和规划、政策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相 关技术标准制定,以及资源量和储量估算、评价及信 息披露。 解读:明确分类标准适用于政府矿产资源管理、 资本市场筹融资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
11
四、标准条文解读
(二)术语和定义。 1.固体矿产资源 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 的固态自然富集物。 解读:该定义依据矿法实施细则。包括查明矿产 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包括能利用矿产 资源和尚难利用矿产资源。
2
一、标准修订背景
(二)分类标准修订的动因 1.问题导向。1999分类标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
问题——部分术语内涵不清,采用三轴体系表达过于复 杂,经济意义划分过细,部分类型实用性不强,国际认 可度不高等问题。
2.需求导向。党中央、国务院新要求——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矿业发展、“放管服”改革、 “两统一” 职责履行等。
21
四、标准条文解读
8.推断资源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