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文学性评论文秘0942班陈滢0909********目录一、摘要 (2)二、关键词 (2)(一)(简奥斯汀的生平) (2)(二)(引言) (3)(三)(小说中人物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 (3)(四)(资产阶级婚姻关系的实质) (3)(五)(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 (4)(六)(小说的现实意义) (4)(七)(小结) (4)三、参考文献 (5)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一、摘要: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 生动地反映了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 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本文以小说中人物婚姻的发展过程为主线, 阐述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 探究了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关键词: 评析; 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我记得《才智》2008年有一期就是写的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我也想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一)简奥斯汀的生平简奥斯汀是英国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的小说家。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给与她高度的评价:“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

”奥斯汀出生在斯蒂文顿村,天真烂漫的她尽情地享受着生活赋予她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在父亲的宠爱、母亲的呵护下,幸福与欢乐陪伴着她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金黄的野菊为她送来朝气蓬勃的黎明,璀璨明亮的星儿又装扮着她玫瑰色的梦境……一生酷爱读书的父亲,藏有几书橱厚厚薄薄、各种各样的书,聪颖的简便终日把自己埋在书中。

简就这样在父亲的书柜前、藏书中,度过了她美好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自幼秉承庭训,深受书香熏陶的简,很早就走上了习文练笔的路,20多岁时就崭露头角,以其卓尔不群的几部小说而享誉英伦三岛及欧洲大陆。

1813年她成功地发表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刚一问世,即受到国人的欢迎,其后一版再版,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小镇里,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简奥斯汀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在自己狭窄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以女性的敏感、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去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被英国作家司各特誉称为“英国摄政时期最敏锐的观察家”。

当时,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

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涌现了菲尔丁、理查林、斯特恩、斯摩莱特四位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但到了七十年代,这些大师都离开人世,接踵而起的是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以拉德克利夫夫人为代表的哥特传奇小说。

这些作品虽然风靡一时,但是带有明显的感伤、神奇色彩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由于有这种作品充斥市场,英国小说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头十年,四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

而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

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反倒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二)、引言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 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关系, 用最透辟的眼光向人们表明, 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

是经济、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决定者婚姻关系。

本文即是在分析资产阶级婚姻观本质的基础上探究简·奥斯丁的理想婚姻观。

(三)、小说中人物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全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在拥有五个千金女儿的班耐特一家人, 虽然他们一家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 也无任何显赫的社会地位, 但班耐特太太却处心积虑想替五个女儿寻找到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联婚的机会。

故事主要说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

其中最主要的, 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

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

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 再到爱慕为线索, 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 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 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 继而对他有了偏见。

而男主角达西, 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 对他来说, 傲慢也许是有理的, 偏见却很无情, 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

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 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 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 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

达西代表着“傲慢”, 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 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

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 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

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 他说了一句话: “要是我耍一点手段, 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 一味地恭维你, 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 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 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

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 我都痛恨。

”达西沒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 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

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 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 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

而开始的时候, 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 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 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 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

在《傲慢与偏见》中, 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 这些都是陪衬, 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 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四)、资产阶级婚姻关系的实质《傲慢与偏见》是这样开始的“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样的单身汉, 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里所说的婚姻, 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

对于那些待嫁的女孩子, 彬格莱只是个抽象所在, 她们远远看见他“身穿蓝上衣, 骑着一匹黑马”就够了, 关键是有“财产”。

简·奥斯丁所描写的婚姻, 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 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与作者声称的相反, 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而是班纳特太太的一厢情愿。

我们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中, 真正的“举世公认的真理”, 不是“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 而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 ”从《傲慢与偏见》的整个描写来看, 作者不是探索妇女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 既占有欲泛滥成灾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 推而广之, 也是考察经济关系在婚姻、在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在《傲慢与偏见》中, 看到的围绕婚姻关系的描写, 浮在最表面的是会客、喝茶、跳舞、聊天儿等一个谈笑风生的社交世界。

可是, 另一方面, 这里又是一个由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生存竞争的世界。

我们看到, 充斥全书的是数字, 数字, 数字。

当然, 除了具体的金钱数字, 还有由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地位。

是经济、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与命运, 决定着婚姻关系。

由此可见, 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交易、利益的结合。

(五)、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 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 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 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 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 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

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 向她求婚, 却遭到拒绝。

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 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

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 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 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 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 从而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 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

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 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这种品质, 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 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庭。

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奥斯丁专门描写爱情与婚姻,其实她首先和主要写婚姻问题,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

这里所说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

因此可以说,与作者的宣称相反,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什么“举世公认”的“真理”,而只是班纳特太太的一厢情愿。

我们也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中,真正的“举世公认的真理”,不是“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

而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这里涉及士绅阶层的婚姻问题。

在当时旧式体制的英国社会,士绅阶层的淑女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丰厚财产,除了结婚就没有别的出路,但从《傲慢与偏见》的整个描写来看,奥斯丁还不是单纯探索妇女的婚姻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极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

(六)、小说的现实意义《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 但实际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那就是牢固的爱情是婚姻的奠基石。

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简·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 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获得, 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 以与物质世俗有别。

(七)、小结总之, 简·奥斯丁对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可谓揭露得深刻, 但这种揭露, 在这部喜剧性的世态小说中, 不是凶狠的,不是伤感的, 不是道德义愤的, 也不是玩世不恭的, 而是嘲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