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一) 研究背景
标准化在推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保障和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物流标准化最基础的作用表现在它是物流系统设计的前提。通过对物流系统内部的基础设施设备、物流作业、信息和物流服务进行标准化,使得各物流环节有效衔接,从而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通过对最典型的储运设备,集装箱的标准化,使得标准集装箱尺寸与各种装卸运输设备、搬运设备、仓储设备能够配套使用,从而实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大大方便了国际多式联运,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信息标准化,如条形码、EDI的推广使用后,对条形码进行扫描方便了出入库作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产品数据库,能够随时掌握库存的精确信息,对库存进行高效管理。 现阶段,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标准化工作也在加紧实施中。然而由于物流管理思想在引入我国之前,在各行各业中物流已自成系统,也制定了本系统内部的标准,造成了我国物流标准不统一,标准化基础相当薄弱,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为促进和保证物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亟需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建立协调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 (二) 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通过对国外物流标准化现状的分析,对照我国物流标准现状,找出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需要继续努力的空间,对这些差距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看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不足之处。二是通过对物流相关设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情况的分析,论证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可行性。三是针对标准化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这些对策对于我国标准化工作将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的最后一节以中远集团实施EDI系统为例,分析物流标准化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巨大机遇。通过中远集团EDI标准成为中国航运业通用标准的事实,论证在制定物流标准时,应该以市场为主导,重视物流企业在标准制定的作用。 (三)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种三种: 一是文献研究法。在论述我国物流标准化特点、我国物流标准体系构建情况、发布实施情况以及国外物流标准化现状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方面研究成果,在掌握了相关前沿信息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写下此文。二是实例分析法。以中远集团的EDI应用系统为例,论述标准化工作给企业效益带来的巨大改善。三是比较分析法。通过国内外物流现状的比较,找出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了解国外在推广物流标准时实施的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举措时,我国也可以适当借鉴。 二、物流标准化概述 (一) 物流标准化内涵
物流标准化[1]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它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二) 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物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需要。物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物流的载体包括托盘、集装箱、拖车等各种运输装卸设备,这些载体设备的标准化可以使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得到有效衔接,通过减少重复劳动,加快了流通速度,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了物流运作成本[2]。 二是物流标准化是规范物流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产生是由市场需求和行业利润决定的,在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市场上,各类物流企业同时并存,由于没有规范性,它们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物流市场秩序混乱,使物流业内产生了恶性竞争,成为制约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通过建立物流相关标准,可以有效地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整个物流市场的规范化,改善物流服务水平。 三是物流标准化是供应链整合优化的需要。供应链内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拉动下,以物流、资金流和商流为媒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3]物流总是根据供应链的需要而产生,并在供应链各节点间流动。因此物流的标准化同时也是各节点企业间相应的设施、包装、产品制造、流通加工的标准化过程。一个节点的标准化将最终带动整个供应链的标准化。 四是物流标准化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中,一种很重要的障碍,就是技术壁垒。因为技术上的障碍,就会影响商品出口,或影响国外商品进口,物流的关键问题,就是在运输工具、包装、装卸搬运、仓储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统一化。如集装箱的尺寸规格与国际上标准不一致,就会产生与国外各环节的物流设施、设备、机具不配合,是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都发生困难,就会影响商品的出口。
三、国内外物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SO是当前国际最具影响,最有权威的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47年。其现已发布的14941项国际标准及文件被分为7大门类,其中并没有专门的物流标准。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2000条,其中运输181条、包装42条、流通2条、仓储93条、配送53条、信息1605条[1]481-482。 (二) 发达国家物流标准化现状 1、英国的物流标准化状况 英国是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据统计其物流产值占到了GDP的10.63%。英国国家标准主要由其标准化中介组织英国标准学会(BSI)负责制定。BSI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机构,成立于1901年,总部设在伦敦。BSI属于明间团体,不受政府控制,但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 BSI是ISO的的成员之一,BSI在ISO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贡献率为17%。 截止2003年,英国制定的与物流有关的标准约有2500条,其中运输733条、包装432条、装卸51条、流通51条、仓储400条、配送400条、信息400条[1]484。 2、美国的物流标准化状况 美国非常重视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通过发布国会立法和总统命令的形式不断加强这一工作。物流标准的制定者主要有官方性质的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和一系列具有行业背景的组织。 ANSI成立于1918年,原名是美国工程标准委员会,1969年改名为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ANSI是民间标准化组织,是美国国家标准化活动的中心,许多美国标准化协会、学会的标准制修订都通它进行联合,ANSI批准标准成为美国国家标准,但它本身不制定标准,标准是由相应的标准化团体和技术团体及行业协会和自愿将标准送交给ANSI批准的组织来制定的。 ANSI是ISO的5个常任理事成员之一,参加79%的ISO/TC的活动。 截止2003年,美国标准化体系中与物流相关的标准有1200余条,其中运输91条、包装314条、装卸8条、流通33条、仓储487条、配送121条、信息123条[1]485。 3、日本的物流标准化状况 日本式对物流标准化比较重视的国家之一,在标准体系研究中注重于美国和欧洲进行合作,将重点放在标准的国际通用性上。已对物流模数体系,集装箱基本尺寸,物流用语,物流设施设备基准,包装用语等进行了规定。日本物流管理也达到了标准化的水准,主要表现在物流计划化、物流共同化、运输直达化、物流大量化和物流系统化等5个方面。 负责标准制定的主要是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成立于1949年2月,总部设在东京。JISC是根据日本工业标准化法建立的全国性标准化管理机构。JISC在1952年加入ISO。 截止2003年,在日本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与物流有关的标准约有400条,其中运输24条、包装29条、流通4条、仓储38条、配送20条、信息300条[1]486-487。 (三) 我国物流标准化现状 1、技术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2003年9月10日,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在这一年,又成立了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后,又组建了全国国际货运代理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和全国物流标委会托盘、物流作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冷链、仓储技术与管理等6个分技术委员会,集中了来自全国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大型物流骨干企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近200名,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适应物流标准化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4]。 2、出台了有关国家政策和指导性文件 为促进物流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引导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标准化工作,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和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批指导性文件,对物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如:为建立物流标准体系,加快物流标准制修订,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的指导思想和制修订任务,为初步解决我国物流业标准短缺和滞后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5]。 2009年三月由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要“加快物流标准制订工作,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实施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 [6] ,为贯彻落实这一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部门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2009-2011专项规划》。 3、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 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并明确了各自的技术归口单位。此外,还参加了国际铁路联盟(UIS)和社会主义国家铁路合作组织(OSJD)等两大国家铁路的权威机构[7]。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借鉴和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相关领域标准质量水平。 4、初步构建出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 截至2009年4月,我国已发布物流标准267项[6],包括国家标准188项,行业标准79项。其中,物流技术标准105项,物流信息标准97项,物流管理标准51项,物流服务标准14项。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已经初步构建,为指导我国物流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提供总的指导方针,快速找到标准制定的薄弱环节,修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旧标准,适当的采用国际标准。 已制定的国家标准化体系由物流基础、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五个子体系组成。从物流服务方式的角度,可将物流标准归为两大块,公共物流标准和专业物流标准。公共类物流标准包括道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仓储等方面,这类标准适用于多个物流行业,为规范物流各环节运作及相互衔接提供技术依据。专业类物流标准是根据物流服务对象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制定的标准,适用于相关专业领域,为促进专业物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