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姓名班级中国园林-上海豫园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以其顺其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流传。
亭台楼阁等是传统园林的主要建筑特色。
但在近代,中国园林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我们应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现代园林上海豫园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若把我国园林艺术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
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
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
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
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一) 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
它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园家在规划构思设计时,常常是搜奇夺巧,匠心独运。
如南京瞻园的入口,小门一扇,墙上藤萝攀绕,于街巷深处显得情幽雅静,游人涉足入门,空间则由“收”而“放”。
正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了,把景物的魅力蕴含在强烈的对比之中。
园林的门,往往也能反映出园林主人的地位和等级.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三)廊我国建筑中的走廊,不但是厅厦内室、楼、亭台的延伸,也是由主体建筑通向各处的纽带,而园林中的廊子,既起到园林建筑的穿插、联系的作用,又是园林景色的导游线。
廊的形式有曲廊、直廊、波形廊、复廊。
按所处的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爬山走廊、水廊、回廊、桥廊等。
廊的运用在江南园林中十分突山,它不仅是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景区的重要手段,廊子又是组成园林动观与静观的重要手法。
廊的形式以玲珑轻巧为上,尺度不宜过大,一股净宽1.2米至1.5米左右,柱距3米以上,柱径15公分左右,柱高2.5米左右。
沿墙走廊的屋顶多采用单面坡式,其他廊子的屋面形式多采用两坡顶。
(四)园林中的景墙粉墙漏窗,这已经成为人们形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的口头语之—。
所谓景墙,主要手法是在粉墙上开设有玲珑剔透的景窗,使园内空间互相渗透。
在我国的古园林中,你要稍加留心,经常会看到精巧别致、形式多样的景墙。
它既可以划分景区,又兼有造景的作用。
在园林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中,它能构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关系,能化大为小,能构成园中之园,也能以几个小园组合成大园,这也是“小中见大”的巧妙手法之一。
景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空窗、花格窗、博古窗、玻璃花窗等。
(五)桥种类繁多的桥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在我国园林中,有石板桥、木桥、石拱桥、多孔桥、廊桥、亭桥等。
置于园林中的桥除了实用之外,还有观赏、游览以及分割园林空间等作用。
我园古典园林中所有桥梁的类型,在江南园林中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而且在每个园林,以致每个景区几乎都离不开桥。
各种各样的桥在杭州园林的平面与空间组合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阔的西湖水面层次多变的空间关系,主要就是由苏堤六桥、白堤断桥、西冷桥等与长堤结合,把西湖水面划分成层次多处的空间,否则西湖水面就会感到空旷单调而无变化。
而桥的作用又可使水面空间隔而不断,桥上行人,桥下行船,丰富了西湖水面的变化。
桥又起到联系园林景点的重要作用。
杭州园林中的桥又由于它与文化历史或民间传说相结合,更给园林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中国桥是艺术品,不仅在于它的姿态,而且还由于它选用了不同的材料。
石桥之凝重,木桥之轻盈,索桥之惊险,卵石桥之危立,皆能和湖光山色配成一幅绝妙的图画。
(六)榭、舫榭与舫的相同处是都是临水建筑,不过在园林中榭与舫在建筑形式上是不同的。
榭又称为水阁,建于池畔,形式随环境而不同。
它的平台挑出水面,实际上是观览园林景色的建筑。
建筑的临水面开敞,也设有栏杆。
建筑的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多做成石梁柱结构,较大的水榭还有茶座和水上舞台等。
舫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建于水边,前半部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辑之感。
船首的一侧设平板桥与岸相连,颇具跳板之意。
舫体部分通常采用石块砌筑。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榭与舫的实例很多,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芙蓉榭,半在水中、半在池岸,四周通透开敞。
颐和园石舫的位置选得很妙,从昆明湖上看去,好象正从后湖开来的一条大船,为后湖景区的展开起着景露意藏的作用。
(七)楼与阁一讲起园林建筑,人们很自然的会提到亭、台、楼、阁。
确实,在园林建筑中,楼与阁是很引人注目的建筑物。
它们在园林建筑中体量比较大、造型复杂,所以在园林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往往起到控制全园的作用,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
楼与阁极其相似,而又各具特点。
楼的平面一般呈狭长形,也可曲折延伸,立面为二层以上。
园林中的楼有居住、读书、宴客、观赏等多种功能,通常布置在园林中的高地、水边或建筑群的附近。
阁,外形类似楼,四周常常开窗,攒尖顶,每层都设挑出的平坐等。
阁的建筑,一层的也较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留听阁;临水而建的就称为水阁,如苏州网师园的濯樱阁等。
但大多数的阁是多层的。
一般来说,楼与阁相似之处很多,如比较轻盈、灵巧,一般多作二层,上层高度为下层的十分之七左右,重檐,四面开窗,平面多作方形或多边形,屋顶作歇山顶或攒尖顶,构造与亭相似。
(八)厅、堂、轩厅与堂在私家园林中一般多是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从结构上分,用长方形木料做梁架的一般称为厅,用圆木料者称堂。
厅又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蓝厅。
大厅往往是园林建筑中的主体,面阔三间五间不等。
面临庭院的一边,柱间安置连续长窗(隔扇)。
在两侧墙上,有的为了组景和通风采光,往往也开窗,既解决了通风采光的要求,又成为很好的取景框,构成活的画面。
加苏州留园中的五峰仙馆等。
也有的厅为了四面景观的需要,四周围以回廊、长窗装花厅,主要供起居、生活或兼作会客之用,多接近住宅。
厅前庭院中多布置奇花异草,创造出情意幽深的环境,如拙政国的玉兰堂。
荷花厅为临水建筑,厅前有宽敞的平台,与园中水体组成重要的景观。
如苏州怡园的藕香谢、留园的涵碧山房等,皆属此种类型。
花厅与荷花厅室内多用卷棚顶。
花篮厅的当心步柱不落地,代以垂莲柱,柱端雕花蓝,梁架多用方木。
馆与轩实属厅堂类型,有时置于次要位置,以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
如留园的清风池馆,网师园的竹外—枝轩等。
《园冶》中说得好,“轩式类车,取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意思是轩的式样类似古代的车子,取其高敞而又居高之意(车子前面坐驾驶者的部位较高)。
轩建于高旷的地方对于景观有利,并以此相称。
四.上海豫园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
占地70余亩。
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
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入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完若真景。
假山以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誉。
“萃秀堂”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
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
到达山顶时有一个平台,于此四望,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
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
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
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面对玉玲珑的是玉华堂。
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
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
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园门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
《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