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2015,7(1):28~33doi:10.3969/j.issn.1674-5841.2015.01.000TourismResearch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4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DTJ006)成果;国家旅游局旅游
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TYE2TP01413)。作者简介:王丽华(1977—),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
游影响及旅游开发与管理;孟玉慧(1990—),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开发与管理。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王丽华,孟玉慧
摘要:文章对我国近年来旅游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及总结。首先集中阐述了旅游创新的概念、特点、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旅游创新内容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及营销、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等方面开展;旅游创新方法及路径研究包括理念、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而对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进行总结;最后指出对未来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此希望对旅游创新研究及旅游业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关键词:旅游创新;研究进展;创新内容;展望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41(2015)01-0028-06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地位的提升和不断发展,旅游业持续升温。在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和旅游供给同质化的矛盾中,旅游创新显得格外重要。虽然我国对旅游创新的研究相对国外而言比较晚,但是诸多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旅游创新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一、文献统计分析本文统计文献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著作四类,以期所选文献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首先,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文献类别中选择期刊,点击“高级检索”,在检索栏上输入“旅游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基础理论”“路径方法”“评价”,并选择模糊,时间跨度选择至2013年进行检索;其次,在检索栏上输入“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旅游资源(要素)”“旅游产品(业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制度(组织)”,并选择模糊,且时间跨度不变。通过检索,剔除无效文献后得到226篇期刊论文。同样,在文献类别中分别选择“硕博士”和“会议”,检索条件与期刊一致,对所选文献剔除无效文献后得到硕士论文27篇,博士论文4篇,会议论文19篇。此外,笔者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选择“馆藏目录检索”,在检索栏中分别输入“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旅游创新理论”“旅游创新
方法(路径)”和“旅游创新评价”,并选择“正题名”和“中文文献”,点击书目检索,剔
除无效文献后检索到11部中文著作。基于上述所选文献,笔者按照时间和内容分别进行归纳(表1、表2)。
表1文献数量分类统计年份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会议论文中文著作总计/篇
2013414044532012205120282011191122252010214011272009151024222008212130272008年之前8910150105
总计2262741911287表2文献内容统计论文内容数量/篇
旅游资源(要素)创新57
旅游产品(业态)创新152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25旅游管理制度、组织创新5旅游基础理论创新14旅游创新路径(方法)24旅游创新评价10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3年6年中,每年关于旅游创新研究的文献基本维持在25篇左右,其中2013年与其他年份相比数量较多,达53篇。可见近几年来学者越来越重视旅游创新的研究。由表2可以看出,所选文献对旅游资源(要素)创新和旅游产品(业态)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达到57篇和152篇;对旅游管理制度和组织创新的研究比较少,为5篇;其余文献数量在10到25篇左右。笔者后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内容进行归纳,述评和展望,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旅游创新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旅游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一)旅游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质的飞越,并非量的改变,该词
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却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等。其中旅游创新也应包含在创新概念之内。目前旅游创新一词大量出现在旅游相关的文献中,可见创新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旅游创新被大量提及,但对其概念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总结各种观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学者直接引用创新相关概念,把熊彼特(1912)的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定义(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输入创新、组织创新)直接应用到旅游中。但是这种理论是应用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运用到旅游业有失准确,忽视了旅游的特性。第二类是部分学者从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活动创新、旅游科技创新、区域旅游创新等不同研究视角分别对某一类旅游创新的概念进行的探讨。其中旅游资源创新研究中,周智生[1](2007)在研究区域文化整合
与发展问题中认为要重视各民族社区参与能力的培育使之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协调发展,即文化
多样性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构的内在发展要求。旅游活动创新中,李健和郑国全[2]是以山
地休闲旅游为前提研究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科技旅游创新中,钟海生[3]则指出科技创新
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旅游科技创新的重
点领域。此外,张葳[4]、邱云美[5]、董观志[6]等
对区域旅游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某
省或某一地区旅游创新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解决策略,或者通过完善区域旅游创新投入体系来优化旅游创新管理体系,为区域旅游创新提供支撑体系。总体来说,第二类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论述旅游创新的概念,难以从整体上对旅游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定义,缺乏全面性。第三类是从旅游和创新两方面分别设定应该满足的条件来定义旅游创新,如郭峦[7](2011)认为,
旅游创新既要满
足创新的新颖性和应用性,又要符合旅游活动或旅游产业特有的属性。此类定义是从宏观整体出发,具有理论价值,但是对其内在实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旅游创新的特点
相对于旅游创新概念的研究,我国对旅游创新特点的研究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郭峦[7-8](2011;2012)把旅游创新的特点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技术创新的比较中得出其内涵和新颖范围更宽泛,消费者是主要参与者,不受限于区域的经济水平等;一种是与其他创新的比较中得出旅游创新往往是跨区域的,范围更广泛,并且容易与外界因素融合产生不同的旅游创新方式。此类观点虽然从不同创新领域对比得出了旅游创新的独特之处,但是没有很好地从旅游创新本身或者从主体角度对其特点进行全面把握。此外,宋娜[9](2012)指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
包括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域分布广泛、资源流动性大、组织灵活多变等特点,此观点也只是某一领域的特点分析,缺乏代表性和概括性。(三)旅游创新的理论体系
加强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才能更好服务于实践,为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目前我国对旅游创新理论研究较少。其中部分学者从某一旅游类型出发,研究旅游理论的创新。如李湘[10](2006)在红色旅游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研究中,
找出了影响红色旅游的因素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指出应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研究,以确保红
92第1期王丽华
,孟玉慧: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色旅游的特色开发。同年,毛凤玲
[11](2006)
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进行探讨,提出了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三元消费结构。两位学者所关注的旅游创新都具有一定理论价值,而落实到具体某一类型开展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更易找到突破口。旅游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类型旅游线路的体系研究或对新开发类型旅游线路的体系摸索。王志宇[12]、张伟[13]、宋振春[14](2012)等均对文化旅游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指出其是社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复杂结构;丁焕峰[15](2002)则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可见,目前关于旅游创新体系研究涉及的旅游创新类型较少,因而开拓更多类型的旅游创新,并探讨其创新体系的构成,更具理论意义。三、旅游创新的内容研究在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快速升级的今天,不断深入对旅游创新内容的研究才能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宝贡敏(2006)指出:“现代旅游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创造高层次的娱乐、推进高层次的认知、强化高层次的沟通、推动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高层次的和谐共处等方面下功夫”[16]。各类学者对创新内容的界定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大致涵盖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等几方面。(一)旅游资源及要素创新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关于旅游资源及要素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诸学者以不同旅游资源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类型旅游资源应具备的自身发展要素或者可以开发的其他发展要素,进一步提出促进旅游资源创新发展的途径。对于旅游资源自身发展要素的分析,如蒋丽娜[17](2007)等在研究风景区水域旅游资源中,分析了开发条件,并结合水域要素的内涵,提出注重水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挖掘水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促进了风景区的协调发展。结合其他相关旅游资源要素开展的研究,如周孟林[18](2012)等在探讨红色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中以桂林为例,整合桂林多种资源要素,提出红色旅游与“三农”旅游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有利于红色旅游与“三农”旅游的共同发展。此外,杨会娟
[19](2013)研究了河北省农
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探讨了农业文化融入农
业旅游的策略等。综上可见,应深入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的同时,关注旅游各相关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寻求旅游创新的突破口。(二)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
目前,旅游产品内容形式趋于老化,主体线路缺少个性,很难满足游客千变万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创新一直是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国内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研究可按全国、区域、特定目的地三个层次来看。针对全国范围的研究,如陈雪钧[20](2012)通过对发达国家
经验的借鉴,提出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创新的策
略,包括完善旅游支撑体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等,把乡村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研究极具代表性。针对区域范围的研究,如董培海[21](2010)通过对滇西北
区域旅游业的概况分析,探讨了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打造怒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思想,体现该区域民族文化特色。针对目的地范围的研究,如李健[22](2006)研究了
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的开发,同时指出应针对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发相关联的旅游活动。总而言之,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是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制定具有区域旅游特色的产品,而对于旅游附加产品的设计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国内旅游业态创新研究代表人物魏小安,在其《旅游业态创新与新商机》[23](2009)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