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学习借鉴外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步伐,去年元月10日至23日,县委、县政府组成以县委副书记***为团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为副团长,县委办、政府办、新农办、采购中心负责人和16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一行27人,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重庆市江北区和万州区、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县专题考察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四区县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和万州区和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县茨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现就考察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1、成都市锦江区:观光农业带动新农村。

2003年以来,经过三年努力,锦江区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把新农村建设与花乡资源开发及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探索了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文明成果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2、重庆市江北区:“三个转化”支撑新农村。

江北区位于重庆市郊,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带小农村”的发展结构,全区农业人口不到5万人,仅占全区总人口的1∕10;农业总产值不到江北区区域生产总值的1%。

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实现“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工商业转变”,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投入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白墙青瓦,木板门,仿古雕花窗———走进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颇具渝东民居特色的农村住宅令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通过发展奶牛养殖业和蚕桑业,双溪村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村民收入不断提高,200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建成了74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 1300平方米的群众活动广场,全村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3、重庆市万州区: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

万州区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有侧重”的新农村建设原则,着力推进农村经营集约化、耕作机械化、饮水自来水化、燃料沼气化、管理民主化,扎实有序推动了全区的新农村建设。

4、曲靖市麒麟县:“三村四化”促动新农村。

麒麟县在2006年底开始部署启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三村四化”(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及农业产业特色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团结互助和谐化)建设。

茨营村是曲靖市委、市政府“三村四化”示范村,达到了“八个一”的建设标准,即农户每户有一条致富路、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一口沼气池、一幢美观的房子、一个优美的庭院、一条水泥串户路、一个清洁的厕所、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主要经验1、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从考察情况看,各地都十分重视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标语、横幅、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锦江区印制了1.2万份新农村建设年画发送到农民群众手中。

万州区举办了一系列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民艺术节、文化体育周、文艺调研、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

江北区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白色产业和以水果、花卉、特色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把该区的工商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目标。

麒麟县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选点上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即由农民自主申报试点,对工作难以推动的试点村及时进行调整,并在各村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工作,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真正落实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积极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示范引路,点面结合,稳步推进。

江北区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

麒麟县探索和总结出五种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实践效果非常好。

锦江区打造“五朵金花”模式,以市场化配臵资源的方式,找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口,在“五朵金花”涉及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如果按常规的城市化推进标准(包括公园建设),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亿元,而以城乡一体化方式打造,每平方公里只花1500万元,不征地,不拆迁,就实现了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不仅解决了农民离乡进城后,带来城市日益膨胀,城市设臵不堪重负的问题,也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植被,建成了城市绿地,为农民搭建了致富增收的平台,为市民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没有后续的管理成本,农民就地大幅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多赢。

3、严格管理,促使新农村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

锦江区在把新农村建设内容提炼为“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落实到“五通三改三建”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科学引导,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不断完善和创新创建活动的运行机制。

麒麟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规划管理。

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全区各乡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了村镇规划的落实。

万州区各乡镇还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

规划建设模式做到了形式多样,规划部门提供了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

4、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思路,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如在组织机构上,万州区在各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来管理资金、实施项目、监督质量,并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

在方式方法上,麒麟县采取了“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由各地根据实际制定扶助标准,在环境整治和项目实施中,政府对农户给予实物补助或现金补助。

在管理制度上,各地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新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并进行定期督查。

5、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整合组织资源。

各地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

二是整合干部资源。

通过领导干部挂帮、联点,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动员,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

三是整合资金资源。

各地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

区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政府投入以实物补助和奖励形式发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麒麟县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

江北区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社会赞助的方式开展创建活动,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市、县、乡三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农业、水利、交通、卫生方面的项目向创建点倾斜,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积极出资出力挂帮,社会各方面捐资帮助,找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切合点。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农民的创建热情,农民投资、投工投劳占总投入的六成以上,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创建的主体,受益的主体。

至去年年底,江北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1亿元,其中农民自筹1.6亿元,各级财政补助3200万元,部门帮扶和社会捐助1800万元。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收获很大。

通过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人家许多示范点经济基础与我县示范村差不多,但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思路,增添了动力。

三、几点启示1、必须充分尊重民意。

各地新农村建设中都十分注重尊重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农民意愿放在第一位,着力点小、切入点实、着眼点远,以农民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探索了更加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创建的主体、受益的主体。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哄而起、强迫命令,而应坚持以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创造精神,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具备的村子抓起,要重在农民自主创建,帮助农民群众自己创造文明、享受文明。

2、必须注重农民增收。

无论是以“三个转变”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其它创建活动,都围绕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支柱产业,使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惠。

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帮助农民培育支柱产业,寻找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路子,培育致富技能,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3、必须按照规划实施。

四区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先从群众有热情、干部有能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抓起,防止工作盲目和包办代替,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确保取得实效。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农村建设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规划在先、群众自愿,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4、必须着力整合资源。

四区县在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项目资金集中向示范村、创建点倾斜,防止了“撒胡椒面”,搞普惠工程,使农村过去许多费时、费力、费钱办不好的事,现在办起来省时、省力、省钱,还办得很好。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整合项目,形成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项资金的集聚效应,尽可能将原来多个涉农部门实施的门类不同、要求不同、用途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不同的项目和资金整合起来,在不改变资金渠道和用途的前提下,捆绑使用,形成合力,发挥了聚合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