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四年预备技师)
一、专业名称
数控编程
二、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机床加工与维修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其中的数控加工与维修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数字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普通机械正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数控机械所代替。
资料显示,目前国外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已达到85%以上,而我国的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不到30%,机械制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中小制造业、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都广泛触及和使用到了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大。
数控加工与维修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他们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主要是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
这类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不是很强,大多数人都能通过稍微在不长的时间里简单的学习来胜任岗位能力。
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也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从自己培养。
因此社会的广泛需求给了职业技工院校展示自身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兴工业的投入,数控机床的数量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许多传统的机械加工设备也将进行数控化改造,迫切需要大量的掌握数控技术的各层次人才,尤其是掌握了数控加工技术,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技能型数控技术人才。
数控机床行业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成都地区,数控产业也是我市的重要产业之一,成都出口加工区、高新西区模具工业园、郫县现代工业港、龙泉蛟龙工业港、双流工业港等,都有着许多数控加工企业,因此,大力发展和培养数控专业人才,对于提升我市的融资形象和吸引投资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学制:四年
学习形式:全日制
四、培养模式
“一主线、双平台、双通道、三环境”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两个学习平台(公共平台,专门化平台),利用“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两个通道连接两个学习平台,打造三个训练环境(一体化学习站、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五、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手工编制、编辑二轴及多轴数控加工程序;进行软件三维建模,以及多轴、多机种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对零件的数控加工质量进行分析与控制,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就业面向
六、职业能力标准
(一)专业能力
熟练掌握机械制图基本原理,并能快速读懂零件形状和对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质量的要求,能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绘制图纸,熟练掌握AutoCAD等制图软件,熟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能读懂较复杂的零件图,会根据图纸要求,操作普通机加工设备和钳加工制造零件。
能编制数控加工工艺及数控加工程序,能操作数控机床安装图纸要求加工零件,能对数控机床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能装配数控机床并进行故障检测及排除工作。
(二)方法能力
能制定工作计划;能解决实际加工的问题和职业活动所涉及的问题;能够独
立学习新技术、收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处理;能运用数字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能评估工作结果;能分析与综合、能进行创新、目标辨识和能力定位。
(三)社会能力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以包括人际交往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以及外语应用的能力,宽容,心理承受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岗位专项能力
七、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 机械制图参考学时:182学时
2.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参考学时:90学时
3.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参考学时:51学时
4.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参考学时:36学时
5. 数控加工工艺参考学时:40学时
6. 液压传动参考学时:32学时
7.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参考学时:45学时
8. 金属切削机床参考学时:56学时
9. CAM 参考学时:56学时
10. 钳加工参考学时:56学时
11. 车削加工参考学时:252学时
12. 铣削加工参考学时:252学时
13. 数控车床加工参考学时:280学时
14. 数控铣削加工参考学时:280学时
15. 数控机床的维修参考学时:140学时
八、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
(二)校外实训基地
九、教育活动设计
十、时间分配总表
十、毕业标准及要求
1.德育培养目标:操行合格
2.毕业成绩:所有必修课程及格
3.取得的资格证书:技师学院毕业证,国家职业资格车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数控程序员(预备技师)
十一、教学进程表(另附表)
十二、课程标准(另附表)
十三、培养方案编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