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发表于2010-4-30 摘要: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出发,参照SA8000国际标准,分析我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刻原因,并提出尽快改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不良现状的对策及建议,使企业在取得合法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对策;SA8000标准当今社会,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广泛开展,传统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被要求在合法获取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随着SA8000标准的引入,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企业对此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或不屑一顾。
因此,中国企业无论在社会责任的理念上还是行动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截止2006年上半年,我国尚无一家企业发布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报告)、公司责任报告(参见冯赫博士2006商务部网站),而现实情况更令人担忧,侵犯劳动者权益、破坏生态环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问题频频发生,诸如:黑砖窑、矿难、毒大米、劣质奶粉、苏丹红、、江河污染、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等恶性事件不断震撼人们的心灵,同时也在拷问我国企业的良知。
如何帮助和引导我国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既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笔者以为就是企业对投资人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内容。
在西方发达国家,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公司决策层无时不考虑的问题。
“国际社会责任组织”发起制定的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 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推动和保障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健康发展。
SA8000标准体系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权利等作为重要目标,涉及包括童工、强迫劳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等9项核心内容。
这个标准体系成为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基本纲领。
然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处于一种什么现状呢?改革开放以来,政企分开使得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资本结构多元化使得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我国企业既品尝到了竞争的甜头,也体验到了竞争的残酷。
没有盈利就没有再投资的资本,实现盈利是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则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因而众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非常重视对自己的贡献,却忽视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忽视承担社会责任,突出表现为:对股东的重视,对管理层的重视,对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对政府(纳税、就业)责任的淡化;对社会(社区关系、慈善事业、公众利益)责任的漠视;对环境(排污、能耗)责任的摆脱等。
进入90年代以后,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感觉到了差距,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停滞更带给了企业和企业家们的深刻思考:企业是在保证社会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还是在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必要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处理好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相互关系?从目前现状看,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走向国际的跨国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了足够的重视,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比较模糊、麻木。
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与国际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状况堪忧。
从1997年到2004年7月,我国先后有8000余家企业接受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被要求通过SA8000认证。
截至2005年6月,全世界共有45个国家的720家企业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其中中国有99家,占总数的13.75%。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99家企业当中的大多数企业申请SA8000认证都不是自发的,多数是被动的,是由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推动的。
因为,如果不执行SA8000标准,就可能被取消供应商资格。
对照SA8000标准的各项规定,我国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令人担忧:2003年,沃尔玛就将72家因雇佣童工的中国企业列入永久性“黑名单”;2004年9月,央视“共同关注”栏目在东莞的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10到12小时;而伴随这些年消费物价总体水平的明显上升,广东等地的工资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还有所下降,据2005年4月的抽样调查显示,12%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企业还随意调高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至于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比比皆是。
2005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的各类案件中,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占41%;我国每年有600-700万员工在工作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更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而2007年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更加暴露了江河湖泊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至于市场上伪冒假劣产品的到处泛滥更是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以上事实和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严重不到位,众多企业没有按SA8000标准体系严格要求自己。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其所以问题多而且严重,与SA8000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思想观念错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大多数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制定出有效的经营战略,在经营领域、产品品种、利税目标的选择意识上及技术上日趋成熟。
然而,除了产品和利税目标之外,企业还应考虑和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这方面大多企业却恰恰意识淡漠。
比如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没有反映社会责任指标;在调整企业经营模式,大量裁员时,没有考虑对社会及政府造成的压力;在降低产品成本的手段上,使用低劣或禁止使用的原材料,完全不顾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危害;对污染的处理、对社区环境的维护等从思想上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企业对物质利益的疯狂追求,忽视甚至鄙视信念的价值,导致人伦道德的退化甚至错位,造成了经济体制转型后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相对缺失,时至今日,肤浅的实用主义仍然牢牢占据着许多“企业家”空虚的头脑。
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自律性普遍较差。
自律性是反映一个组织道德水平的晴雨表,是组织良性发展的标志。
由于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就导致了很多企业自律性比较差。
综观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一般仅限于短期的捐助行为,许多企业还是在政府的政策、制度明确约束下才勉强为之。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政策、制度约束之下不是回避承担,就是阳奉阴违的软钉子对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比例较低。
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目前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国际标准相比,最突出的问题有七个方面:一是无视自己的社会保障责任,逃避税收以及社保费;二是较少考虑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五是依靠剥削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谋利;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七是普遍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
第三,经营者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社会责任感带有很强的自律性,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与否,承担多少,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因而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特别是经营者的素质及其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营者的行为。
在我国,由于职业经理人起步较晚,相应的法规及考核制度还不健全,审计制度不严格,责任指标多为经济指标,加之经理人聘期较短,这就必然导致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普遍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
许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降低劳动力成本。
一些经营者甚至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立起来。
有的经营者甚至认为,企业照章纳税,就算完成了社会责任。
第四,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企业正朝着规范化公司的目标迈进,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决定企业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效地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企业具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政府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
具备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才能够形成实现社会责任分担的微观基础。
在此基础上,政府才可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以企业的利益为纽带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虽然我国企业正在形成股东权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企业的社会责任基础逐渐在强化,但是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监控机制缺乏、董事会与经理权限划分不明等等,导致相当数量的公司存在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
第五,社会监督不力。
企业社会责任看起来似乎主要是企业自律问题,但是,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社会组织,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
企业靠社区提供人力、市场和环境资源而得到发展,同时企业发展也为社区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多少,必然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公众及媒体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自身的觉醒形成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
但是在中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各级政府和各类非政府组织社会运动的强力推动,而作为舆论先导,我国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
三、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对策建议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朝着健康方向较快发展:第一, 牢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都有特色鲜明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反观我国众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漠。
要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为此,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主动纳入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要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并通过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企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