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测定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含量
徐树芸,王海宁 (贵州省药品检验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 [目的]建立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含量。使用C18柱,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1∶39∶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52%,RSD为2.4%。[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高,分离度良好,可用甘草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关键词 甘草提取物;甘草酸;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图分类号 O657.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24-10297-01
作者简介 徐树芸(1954-),女,贵州贵阳人,主管药师,从事药品检验监督工作。收稿日期 2008202219 甘草提取物为健阳胶囊处方组成之一,制法为取甘草粉
碎成粗粉,按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先用水将药
材均匀湿润后,再用5%氨水浸渍24h,用水作溶剂,缓缓渗
漉,收集渗漉液,渗漉液赶氨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9~
1.11的清膏。真空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由于原标准中
仅有制法而并无甘草提取物质量控制方法,在申报品种保护
时,国家药监局保护办提出建立甘草提取物的含量测定要
求。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稳定、结果可靠。因
此,笔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含
量,旨在为提高药品质量标准,控制甘草提取物的质量提供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仪器:LC2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
司);SPD210A检测器;威马龙色谱工作站。试验药品:甘草提
取物样品由健兴药业提供;甘草酸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
品鉴定所提供;甲醇为色谱纯;水为二次重蒸馏水;醋酸铵溶
液、冰醋酸为分析纯。
1.2 方法
1.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钻石)C18(250mm×4.6
mm),粒度5μm,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
(61∶39∶1),柱温:2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50nm。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
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折合甘草酸为
0.1959mg),即得。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提取物样品0.1g,精密
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25ml,称定重量,超
声处理20min,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重
量,摇匀,滤过,即得。
1.2.4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吸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液
(0.2172mg/ml)2、6、10、14、18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
色谱,以峰面积(A)对质量数(C)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1.2.5 精密度试验。分别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重复
进样5次,按正文所述色谱条件测定,记录色谱,计算。
1.2.6 重现性试验。取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5份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进样,记录色
谱,计算。
1.2.7 加样回收率试验。准确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0.05g各5份,精密加入甘草酸单铵盐适量(约相当于样品0.025g所含甘草酸单铵盐的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法制备,分别进样10μl,计算回收率。
图1 对照品溶液HPLC色谱图
图2 供试品溶液HPLC色谱图
图3 阴性样品溶液HPLC色谱图1.2.8 空白试验。按处方比例及生产制备方法,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制备阴性溶液,进样10μl,记录色谱图。
1.2.9 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 结果与分析线性回归方程:A=152054.9033C-12271.45,r=
0.9999。结果表明,甘草酸在0.4344~3.909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RSD为1.1%。重现性试验RSD为2.0%。加样回收率试验中5份样品平均回收率为
99.52%,RSD为2.4%。(下转第10300页)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8,36(24):10297,10300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卢瑶腺癌tsFT210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在G2/M期,并诱发ts2
FT210细胞发生凋亡[6]。
该植物各器官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中,(Z,Z)29,122十八
碳二烯酸为茎、花、根、果仁和果皮所共有,分别占挥发油总
量的4.90%、13.82%、12.81%、19.26%和9.85%。亚油酸的
摄入,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和胆固
醇,增强免疫力,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生长[7-8]。
邻羟基苯甲酸甲酯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
循环,具有消肿、消炎、镇痛、止痒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扭
伤、挫伤、腰痛、肌肉痛、神经痛、皮肤搔痒等症,其在茎挥发
油中占总含量的3.33%。蝴蝶果茎、叶挥发油还含有叶绿
醇,它是合成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原料,在人体内易代谢,且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够阻碍动物性胆固醇被人体吸
收[9]。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活性,其在叶挥发油
中也少量存在。
蝴蝶果为油料植物,其茎的挥发油中脂肪酸酯含量较
高,达44.15%。蝴蝶果叶和根挥发油中还含有较多的工业
原料,如含有较多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叶中含量达总
油量的22.21%,根中含量达总油量的7.87%。叶挥发油还
含有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它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此外
还含有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酯类。3 结论与讨论
蝴蝶果各部位的挥发油含有丰富的工业原料和活性成
分,其虽为稀有植物,物种资源量较少,但具有生长快、产果
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10],具有应用开发的潜力,应重视对该
植物其他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以发挥稀有植物对人类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傅立国,陈潭青,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第8册)[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87-88.[2]苏秀芳,林强,梁振益.蝴蝶果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7,27(5):805-807.[3]刘学民.棕榈酸异丙酯的合成[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4(6):14-16.[4]殷树梅,李再峰,岳堡泰.棕榈酸异辛酯的合成[J].化学世界,2001,42(3):146-147.[5]RAHUMANAA,GOPALAKRISHNANG,GHOUSEBS,etal.EffectofFeronialimoniaonmosquitolarvae[J].Fitoterapia,2000,71:553-555.[6]刘睿,顾谦群,崔承彬.密脉鹅掌柴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草药,2005,36(3):328-332.[7]张庭延,高留英.必需脂肪酸的生理病理意义[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8,18(2):148-151.[8]谢丽涛,陈家.必需脂肪酸对BEL2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和甲酯蛋白分泌抑制的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8,5(4):274-27.[9]朱俊洁,孟祥颖,乌垠.稠李果、茎、叶、皮及树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5,33(11):1615-1618.[10]刘敏学,张海林,张祥.蝴蝶果栽培丰产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6(4):70.
(上接第10297页)
对照品溶液HPLC色谱图见图1,供试品溶液HPLC色谱
图见图2,阴性样品溶液HPLC色谱图见图3,图3表明阴性
样品溶液在甘草酸出峰处没有干扰峰。取样品按样品溶液
制备操作,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各10μl进样,按
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记录色谱,计算,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此色谱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含量,方法
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表1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Table1 Detectionresultofsamplecontent
批次
Batch含量∥mg/gContent12平均含量mg/gAverage总平均含量∥mg/gTotalaverage200604015.665.685.676.087200604026.766.756.76200604036.126.146.13200606016.326.336.32200606025.965.925.94200606036.015.986.00200608015.675.675.67200608025.875.895.88200608036.146.126.13200610016.326.426.373 结论与讨论
在样品溶液的制备中,曾采用甲醇[1-2]、乙醇、甲醇-
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1∶39∶1)提取,结果甲醇、甲
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1∶39∶1)作为提取溶剂
时,甘草酸单铵盐的含量基本一致,为了方便提取,故采用甲
醇-0.2mol/L醋酸铵溶液2冰醋酸(61∶39∶1)作为提取溶剂。
流动相[3-4]曾采用甲醇2水(35∶65)、乙腈2水(44∶56)、乙氰2四
氢呋喃-0.05mol/L磷酸二氢钾(140∶40∶820)、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1∶39∶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1∶39∶1)为流动
相,分离效果较好。在此色谱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
定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苗明三.现代实用中药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59.[3]陈德昌.中药化学对照品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7.00301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