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鸡饲料便和消化道的健康

肉鸡饲料便和消化道的健康

肉鸡肠道健康与饲料便控制谢建华1 ,伍庆斌2(广西参皇养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市 537000)摘 要:保持肠道功能的完整性,是提高肉鸡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

家禽具有特殊的消化生理特点,对肠道功能失调的反应较为敏感,日粮、疾病、环境和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肠道健康。

近年来,饲料便问题给我国肉鸡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成因复杂,如何控制饲料便的发生成了养鸡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本文就肉鸡肠道健康与饲料便产生的关联进行了阐述,并从改善肉鸡肠道健康的角度提出了控制饲料便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肉鸡生产;肠道健康;饲料便;综合措施与哺乳动物相比,家禽的消化生理特点比较特殊。

首先胃肠道大小相对于体重的比例较小,但胃液分泌能力及消化道酸度更强,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也相对更长。

其次,家禽小肠绒毛数目很多,上皮细胞更新率很快(一般48-96小时更新一次),对于炎症的反应很快(一般少于12小时,而哺乳动物需要3-4天),因此家禽对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的反应比哺乳动物更为敏感。

肉鸡拥有健康的肠道不仅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率,而且能够抵抗肠道致病菌的侵袭,减少因疾病死亡和并发症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鸡群发挥良好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两广地区每到高温高湿季节,黄羽肉鸡饲养过程中都会出现较严重的饲料便现象,给养鸡行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所谓饲料便(或称过料症)是指因肠道消化或吸收问题而出现在粪便中的营养流失现象。

肉鸡正常的粪便呈圆形、棕色,上部含有典型的白色尿酸盐,而饲料便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或玉米颗粒,或带有桔色或绿色粘液,粪便松软、难以成型。

饲料便会导致肉鸡生长不良,出栏体重相对轻100-250克,料肉比提高0.1-0.3,群体均匀度差,有20-30%的鸡无法达到标准出栏重。

调查发现,有多种因素会导致肉鸡饲料便的产生[1],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肠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1 影响肉鸡肠道完整性的因素肠道是家禽机体组织与内腔环境之间的一道选择性屏障,日粮、病原体、环境和管理等许多因素会影响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并由此降低饲料营养的利用和肉鸡生长性能的发挥。

1.1 病毒、细菌、寄生虫和饲料毒素1.1.1 病毒许多肠道疾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包括轮状病毒、冠状病毒、肠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等。

肠道病毒感染可以发生在肉鸡生长的任何阶段,但以幼禽为主[2],感染后会影响鸡群生长、饲料报酬和出栏均匀度[3]。

呼肠孤病毒(REO)感染在我国各地鸡场已经相当普遍,其病毒存在于鸡体的许多组织。

小鸡感染呼肠孤病毒通常会导致死亡、病毒性关节炎、肠道疾病等,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饲料转化率下降、慢性饲料便、出栏均匀度差,肉鸡销售困难[4]。

临床上呼肠孤病毒通常与大肠杆菌、法氏囊病171毒和艾美耳球虫等同时存在,给家禽生产带来很大危害[5]。

呼肠孤病毒可能是肉鸡矮小综合症(RSS)的主要病原体[6],矮小综合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传染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又被命名为吸收不良综合症、鸡苍白综合症、直升飞机病等,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7]。

发生矮小综合症的所有病鸡都有生长障碍、羽毛生长差等共同症状,同时伴有死亡率上升、腹泻、胰腺萎缩、腺胃炎、佝偻病及其它骨质变化,以及胸腺和法氏囊萎缩等不完全一致的症状。

1.1.2 产气荚膜梭菌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在世界各地肉鸡饲养场广泛存在。

肉鸡只要出现严重的肠道疾病,就会发生坏死性肠炎[8]。

家禽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导致急性或亚临床症状,急性症状会造成鸡群死亡,而大多数情况下的亚临床症状是营养消化吸收率下降、肉鸡体重减轻、饲料料肉比增加[9]。

产气荚膜梭菌作为家禽的肠道常驻菌,只有在其他致病因子存在时才诱发临床性坏死性肠炎。

通常情况下,球虫病导致的肉鸡肠道粘膜损伤是坏死性肠炎爆发的最重要激发因子,因为临床发现球虫病通常在坏死性肠炎发生之前,或两者同时爆发[10]。

研究表明,饲料中某些原料的使用与肉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存在很强的关联。

例如,当日粮使用较高比例的鱼粉、小麦、大麦等原料时,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

鱼粉的过多使用可能导致肉鸡肠道中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过度繁殖,日粮中非淀粉多糖含量过高会增加肠道内容物粘性,使食糜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产气荚膜梭菌在小肠的定植[11]。

1.1.3 球虫病球虫病是造成养鸡业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亚临床症状的球虫病是肉鸡坏死性肠炎的重要诱发因子,因为肠道粘膜损伤使得C型产气荚膜梭菌很容易在肠道繁殖并定植于受损部位[12]。

无论是临床性还是亚临床性球虫病都会损伤肠道内膜,并使营养素经粪便流失。

同时,某些肠道固有菌如粪链球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也会促使盲肠球虫病的发生,盲肠球虫病的发生会加重肉鸡盲肠肝炎的危害。

研究还发现,某些免疫抑制病如马立克氏病会干扰机体对球虫病产生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也会加剧球虫病的爆发。

1.1.4 寄生虫研究发现,家禽在发现明显的肠道问题之前肯定发生过寄生虫感染,轻度的蛔虫感染就足以刺激肠道的过度蠕动,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发挥。

1.1.5 饲料毒素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和生物胺毒素会导致肠道疾病。

单端孢霉烯(T-2毒素)等霉菌毒素会腐蚀肠粘膜,损害绒毛细胞,并迅速感染离散的隠窝上皮细胞。

临床上T-2毒素的急性中毒症状是肠道出血、坏死、肠道上皮细胞炎症,腺胃和肌胃粘膜也会出现坏死。

当霉菌毒素中毒和球虫感染同时存在时,肉鸡生产性能将受到很大影响[13]。

生物胺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都有少量的存在,高浓度时就会形成毒性。

高温可促进细菌对日粮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和动物副产品的降解,从而使生物胺毒力水平迅速上升。

饲料生物胺可导致家禽接触部位的直接损伤,如腺胃肿大、肌胃糜烂、小肠上皮细胞脱落,进而导致增重缓慢、饲料转换率低下、免疫应答削弱、腹泻以及体表着色不良等症状。

研究还发现,饲料生物胺的存在与肉鸡吸收不良综合症的发生有关联,其特征包括饲料报酬降低和腺胃肿大[14]。

组胺和尸胺均可以引起肉鸡腺胃炎,而日粮中组胺和尸胺的同时存在时其危害更大。

1.2 应激换料、转群、过度拥挤、疫苗接种及环境急变等应激因素会改变家禽的肠道环境。

有研究表明,172肉鸡热应激过后48小时,肠内膜表面会出现明显的形态改变,包括绒毛高度的缩短和表面积的减少。

1.3 肠道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菌群平衡是保持肠道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丰富的肠道微生物对于家禽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改变肠道形态、营养、肠道细菌的致病性、免疫应答等。

微生物菌群组成的改变会导致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的损失,而这往往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由于不同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基质不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日粮消化液组成就决定了肠道微生物菌落的组成。

如玉米型日粮会增加肉鸡肠道肠球菌的数量,而大麦型日粮会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的繁殖[15]。

肠道的每个部位都有独特的微生物谱,随着肉鸡日龄增加,微生物菌群组成会越来越复杂[16]。

雏鸡早期是肠道微生物菌群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1日龄到3日龄小鸡回肠和盲肠内容物中细菌浓度会增加10倍以上,以后逐步趋于稳定[17]。

肠道微生物一般分成潜在致病菌和有益菌,有害菌与局部或全身感染、肠腐烂和肠毒形成有关。

一些肠道微生物对机体有利,如合成维生素,通过非致病机制刺激免疫系统,抑制有害微生物群的繁殖[18],有益菌对于肠道菌群控制和肠壁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1.4 日粮因素饲料是影响肉鸡肠道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营养不平衡、过度采食、饲料微生物污染等因素会影响肠道健康和功能的完整性。

1.4.1 肉鸡的早期营养与肠道健康刚出壳的小鸡肠道发育并不完全。

在出壳后的48小时内,卵黄为小肠的功能运转和发育提供营养。

在这个阶段,小鸡必须完成从利用卵黄脂肪能量到利用饲料碳水化合物供能的转变,否则肠道发育将受到影响。

肠道和相关器官的快速发育是伴随饲料的采食而进行的。

小鸡出壳后营养的供应时间和营养形式是影响肠道发育的关键。

尽早让出壳小鸡摄入饲料可促进肠道的发育和生长,有助于小肠对腹腔卵黄的吸收,促进卵黄中的抗体和营养素转移给雏鸡,而延迟开食会导致肉鸡肠道发育缓慢并抑制随后的生长性能。

优质的开食饲料对于养鸡获利至关重要。

肉鸡7日龄内的日粮营养可能影响到整个饲养期的生长,肉鸡早期生长很大比例是消化道的发育(生长速度是其他组织的2-5倍),如果这个阶段消化道的发育受阻,那么整个饲养期的生长速度将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刚出壳小鸡自身防御系统较弱,很容易遭受肠道感染,因此,这个时期应给以雏鸡更多关注。

1.4.2 早期开食与肠道免疫系统发育的关系小鸡出壳后的一段时期是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生长早期,法氏囊和脾脏的发育对环境压力很敏感。

如果小鸡出壳后开食延迟,会导致法氏囊和脾脏的相对体重降低,而法氏囊对抗体的产生起主要作用。

由于饲料中含有许多抗原,饲料通过肠道的时间越早,增殖干细胞就会越早与环境抗原接触,这有利于机体形成更宽的抗体谱[19]。

尽管开食延迟对肉鸡肠道前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发育的影响是轻微和暂时的,但对前2周龄后肠道关联淋巴组织活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1.4.3 日粮因素在改善肠道完整性中的作用优质的饲料原料由于含有的抗原较少,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加工处理可以破坏饲料中的许多有害因子。

挤压膨化可有效减少饲料中的微生物污染和控制沙门氏菌。

颗粒饲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肉鸡对饲料粗纤维的利用,对维护肠道健康具有一定作用。

一些饲料添加剂能够直接促进肠道健康,也可以通过抑制肠道致病菌来改善肠道健康。

①抗球虫药:由于球虫对一些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离子载体型球虫药与化学合成药的联合使用可173以有效控制肠道球虫病的发生。

②益生素:益生素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而对宿主动物肠道健康有利。

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应激、疾病、有毒物质等因素会对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干扰。

益生素能够阻止肠道有害菌的繁殖,维护宿主有益菌群。

研究表明,多菌种益生素对于减少C型产气荚膜梭菌在肠道的定植是有益处的[20]。

但是,当鸡群遭受严重疾病感染时,益生素不能替代抗生素使用。

当然,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使用益生素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数量。

但是,如果一开始患病鸡群肠道的正常菌群就被严重破坏,此时添加益生素并不能给肠道健康带来持久的益处。

③益生元:益生元是饲料中不能被动物消化的成分(实际上主要是可发酵糖类),可以促进盲肠中有益菌的繁殖而改善宿主健康。

大部分益生元是糖类,如低聚木糖寡糖(XOS)、果寡糖 (FOS)、甘露聚糖寡糖(MOS)和低聚半乳糖等。

④合生素:由于益生素主要在小肠中起作用,而益生元在动物肠道发挥作用的部位只是大肠,因而两者结合可以得到综合的效果,益生素与益生元的适当组合就成为合生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