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古代文明 October,2011 第5卷第4期 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5 No.4[帝制中国]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张金奎提要:在山东东部地区,有很多人自称其祖先是来自河北枣强县的移民,且迁徙时间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
金、元之际,确有大批河北冀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躲避水患和战乱东迁到山东,但明朝初年,冀州一带是移民重点迁入地区,山东人向河北迁徙才是主流。
明朝中后期,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冀州一带百姓大量东迁。
为避免被政府强制遣返,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明初移民的后裔。
这一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冀州一带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固化为枣强人,并随着清朝中叶出现的编撰谱牒之风,进入家史,凝固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枣强移民山东Abstract:In the east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many people claim that their ancestors were immigrants who from Zaoqiang County, and the migration time concentrates in Hongwu, Yongle period.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y, because of flood and war,there was indeed a large number of common people lived in jizhou area moved eastward to Shandong province.But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Jizhou was the immigration key moved into the area.The mainstream was that the native of Shandong Province moved to Hebei area.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a lot of people around Jizhou Eastward.In order to avoid forced repatriation by the government,they all claimed to be descendants of immigrant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This expedient, and as time goes along Jizhou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s change,through word ofmouth,gradually solidified as Zaoqiang people,and entered the family 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Compilation genealogy atmosphere appeared in the mid-Qing Dynasty,and then coagulated for the common historical memory.Key words: Zaoqiang County immigrants Shandong Province明初,为解决因长期战乱等原因造成的人口地区性失衡,政府曾有组织的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这其中,山东地区因为移民来源广泛、流向复杂等因素,堪称明初移民的典型标本,也因此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本文拟就其中的枣强裔移民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在今天的山东济南、淄博、潍坊等地,也就是明代济南府、青州府辖区及邻近地区,有大批据说是来自河北枣强地区的移民后裔,“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的歌谣至今传唱。
据刘德增的调查,在今天的章丘市,枣强移民村落占总数的36.52%,寿光市的枣强移民村落占村落总数的16.08%,博兴县枣强移民村落占61.54%,惠民县更是占到了84.21%,其他地区也有大量分布。
其中前三个县市的移民村落大多宣称建置于洪武、永乐年间,且以洪武二年居多。
惠民县则以宣德年间为主,其次是永乐朝。
①刘德增的调查主要依据地名志资料。
地名志和谱牒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笔者接触到的谱牒资料中,也有类似的反映。
如《淄川张氏宗谱·世系图》中称其始祖张子中“原籍枣强县人,其所自出无考。
旧谱广文公曰:斆闻明初被花子军之变,山东民死者十之七。
当路者言之朝,乃迁冀州枣强之民实之,故始祖自枣强徙于淄川,占城西关北地数十亩为业,今祖茔是也。
居城中南巷,遂人在四图籍中,后易在三图,盖万历初年也。
”②淄川孙氏十一世孙守珍于咸丰十一年撰写的修谱序言中称:“吾孙氏,自明初洪武二年虎、豹二祖由枣强迁居淄邑,已越十三世于兹矣。
自洪武二年至嘉靖二十年后一百八十余年,我虎祖尚在,豹祖未殁,乃以二祖为迁居之始。
”③长山左氏的祖墓墓碑上亦称始祖左星午“大明洪武四年自直隶枣强迁于山东长山焦家桥”。
④称祖先始迁于永乐时期的也不少,如邹平释氏称,“吾族始祖兄弟二人自大明永乐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此,地属邹平之东南隅二十里小清之阳,村名释家套焉。
”⑤张氏也说,“吾家先世系直隶枣强籍,有明永乐二年始祖讳顺迁邹,居东郭。
”⑥在清末民初编撰的大量乡土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如《长山县乡土志·氏族》收录的9个大姓中,有王氏、李氏等7姓来自枣强,其中5姓迁于洪武二年,两姓迁于洪武四年,一姓迁于永乐四年。
另一个大户刘姓,也是于洪武二年从距离枣强并不遥远的直隶宁津迁徙而来,只有徐氏来自江苏昆山,但时间也是频繁出现的洪武二年。
⑦乡土志的信息很多采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清末民初的社会调查报告。
与洪洞大槐树移民、小云南移民相比,枣强移民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且基本以明初山东确实存在枣强移民为出发点。
如曹树基在《洪武时期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一文中指出,途经枣强是山西移民进入山东最便捷的通道,山西移民的巨大推动力对枣强地区的人口外①刘德增:《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103页。
②张务振、张务瀚编:《淄川张氏宗谱》卷首,光绪九年刻本。
引文中之“斆”,指万历四十一年族谱创修者张斆。
③孙守珍:《山东淄川孙氏族谱》,1997年编印。
④左宗干:《左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手抄续修,2010年复制本。
长山县原属济南府,1956年并入邹平。
⑤释存业:(邹平)《释氏族谱·原序》,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续印本。
⑥张务耕:《张氏族谱》卷1,《张氏重修族谱记》,光绪二十六年七修本。
⑦清末抄本,“国家图书馆藏乡土志抄稿本选编”丛书影印本,线装书局,2002年。
移有重要影响。
①在随后的研究中,曹先生又判定,“所谓枣强人可能是真定人的代名词,犹如洪洞县之对于山西人。
”②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一文,在肯定所谓枣强移民主要是山西移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由枣强转迁黄河三角洲的移民可分为自愿转迁和政府分发两种。
另外,小股移民自发迁入也是黄河三角洲存在大批枣强移民的重要原因。
③但与大槐树移民、小云南移民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枣强移民在明代已经被人提及。
如李开先即曾指出,“章人由枣强徙居者,十常八九。
”④《章丘县乡土志》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清末该县的7个大姓中,有5个宣称来自枣强,另一姓是从省内他处迁来的孟子后裔,只有一姓是土著。
⑤5个大姓中,焦氏、胡氏、高氏称徙自“明初”,谢氏明确声称来自洪武二年,只有张氏称迁徙于金章宗四年。
那么,如此众多的枣强移民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是否真的主要迁徙于洪武、永乐年间呢?二与大量移民后裔宣称来自枣强不同,翻阅《明实录》,我们发现,在官方记载中,移民的流向恰恰与之相反。
如《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七年六月,“山东安丘县民邢义等言:本邑人稠地隘,无以自给,愿于冀州枣强占籍为民。
从之。
仍命户部徙青州诸郡民之无业者居冀州,凡徙八百余户。
”⑥在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中,真定府和济南府是重灾区,靖难军和政府军曾在这里反复拉锯,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
永乐元年十二月,北京行部尚书郭资等曾奏报:“真定枣强县民初复业,加以蝗旱,流殍者众。
今天寒,乞遣人核实,以施赈济。
”朱棣认为当地“民困如此,济之如当救焚拯溺,少缓即无及”,于是下令马上遣官赈济,并“命监察御史一员监督”。
⑦朱棣的迅速反应,间接证明当地确实破损严重,亟需休养生息。
前引《明太宗实录》的资料使用的是“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的校勘本。
在江苏国学图书馆的传抄本《明太宗实录》中,这条资料见于该书第64卷,文字也略有不同。
原文如下:“永乐七年六月庚午,山东安丘县民邢义等言:本邑人稠地隘,无以自给,愿于冀州枣强占籍为民。
从之。
曾命户部从(從)青州诸郡民之无业者居冀州,凡从(從)八百余户。
”⑧这里的“从(從)”字难于理解,且与“徙”字形近,应为“徙”字之误。
不过“曾”字显然不是“仍”字的误抄。
按照国学图书馆本实录,朱棣此前应该已经下令迁徙山东青州等地无地民众前往填实冀州(枣强属冀州管辖)等地。
换句话说,徙民填实冀州的行动应该开始于永乐初年。
虽然从语义上看,史语所校勘本更为顺畅,国学图书馆传抄本中的“曾”字有些突兀,但嘉靖《真定府志》中的记载,恰恰为这一“突兀”提供了佐证:“真定自永乐初地旷人稀,徙齐、晋人户以实之。
”⑨①曹树基:《洪武时期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另见氏著《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2—202页。
②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235页。
③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④李开先:《奉议大夫南京户部郎中贞庵刘君墓志铭》,《闲居集》卷7,见《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601页,。
⑤杨学渊:《章丘县乡土志》卷下《氏族》,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⑥《明太宗实录》卷93,永乐七年六月庚午,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影印本。
⑦《明太宗实录》卷26,永乐元年十二月乙酉。
⑧《明太宗实录》卷64,第九页b面,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⑨嘉靖《真定府志》卷12《籍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嘉靖刻本,第167页。
不过从众多个案来看,移民的来源远比这复杂。
试举几例:①断事赵庠,“其先本山西泽州名族也,国初徙诸富民以为冀实,故令占籍为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