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http :
//
》。

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共享发展上,高水平城市群建设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长三角自身来看,区域一体化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空间的优化布局和要素集聚的作用更加突出,需要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此外,长三角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双重任务。

因此,要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布局,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以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在协调合作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能源保障安全方面应该先行一步,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先进合作区的建设经验,在江浙沪交界处的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和上海青浦地区设立生态绿
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高质量展路径选择

坤荣
经济纵横
35
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对标国际一流,高起点规划设计。

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以更高起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加强省级统筹,编制示范区集体行动纲领,明确示范区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提高示范区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落实示范区主体责任,抽调相关专业人才组建示范区管理机构,鼓励先行先试,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通过制度设计形成各方利益共享机制与竞争协调机制,统一工作标准,特别是环境治理标准、城市管理标准、社会保障标准。

强化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推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

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

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行差别化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制度成果,其需要的改革力度、开放力度会超乎寻常。

要做好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对接工作,使之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同推动资源整合、功能互补、产业协同、政策联动,共同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
户枢纽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


据一体化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以规
划、产业、市场吸引人才,实现不同
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

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知识
产权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低成
本创业环境,使人才“使上劲”,技术
与知识“用得上”。

健全生活服务设
施,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
平,大力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建设,
让各类人才真正“留得住”。

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
江苏定位与路径选择
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文化相
通,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江苏要找准
定位,优化路径,积极作为,在推动
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扬实体经济之长,加快完善交
通体系。

充分利用扬子江城市群制
造业发展优势,依托上海这个全球
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
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提升沿
海经济带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能力,
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升级和沿海
经济带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建成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空间广阔的优势
和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的规模优势,
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
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
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
展。

交通“短板”已成为江苏走向高
质量发展的重大制约,需要加快建
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
铁路建设、航空建设、过江通道建设,
率先实现省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协同发力,加强规划对
接。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
明确空间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
空间协同促进要素合理布局、有序
流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一,
立足长三角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
深入推进各类规划充分对接,注重
资源整合与功能布局互动,形成分
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空间
格局。

第二,深化完善决策层、协调
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合作机制,
探索合署办公新模式、新路径,狠抓
规划落实落细,争取每年都有实质
性突破。

第三,建立常态长效的长
三角协调机制,覆盖区域战略统筹、
区域合作、区际利益补偿等方面,强
调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为长三角
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打造高水
平合作成果。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
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共
覆盖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
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城市合
作、产业、食品安全12个重点合作
专题。

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
效果导向,推动长三角专题合作向
纵深拓展,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
的高水平合作成果。

要以打通省际
断头路为切入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一体化建设,以5G先试先用为切入
点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以共建G60科创走廊为切入点加强
政策扩散一体化建设,以推进工业
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为切入点加强
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以实施环保
领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为切入点加
强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南
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宏观研究首席
专家)责任编辑:王婷
经济纵横
36
2019年/第1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