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是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不断组合。
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经济特色突出、经济发展方向明确的地域,生产要素比较齐全,产业分布比较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一定经济发展空间。
这个区域既不同于自然区域,也不完全是行政区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已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获取竞争优势。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正朝着一体化、集团化、集群化、板块化方向发展。
一、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强省,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各省前列。
2005年gdp达18272.12亿元,占全国gdp 的10.02%;人均gdp 3038美元;财政总收入3200多亿元;进出口额2279亿美元(超过上海),其中出口1800多亿美元,位列全国第二位(广东第一),近几年利用外资年均在120——15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利用外资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城市化率为50.5%,2006年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中江苏占了七席。
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梯度。
这种梯度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具体表现为人们所熟知的三大经济区域——苏南、苏中、苏北。
20世纪90年代前5年,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后5年
有所趋缓,但进入“十五”以后,差距又有拉大的趋势。
苏南已经进入较发达经济阶段,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苏中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苏北则处于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
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高于苏中,而苏中又明显高于苏北,苏中的外商投资总额和民资投资热度逐步攀升,而苏北这两项投资尚处于启动阶段。
苏南的苏锡常都市圈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形成,农村的城镇化和小城镇城市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以宁镇扬板块为腹地的南京都市圈尚处于发展之中;苏北的徐州都市圈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小城市不多,苏北的农村人口仍占人口大多数。
苏南已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求,苏中的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全面小康社会要求,苏北的经济指标尚未达到小康要求,社会发展指标的差距尤为明显。
二、阶段性经济发展待解决的问题
(一)苏南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苏中、苏北与苏南差距较大。
江苏产业承接,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
江苏产业转移,主要是部分资源、劳动力密集型第二产业。
目前江苏产业结构的主要状况是:电子信息产业,2008年占全省工业的20.8%,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25%左右;纺织服装产业,2008年占全国23.1%,全国第一;石化产业,2008年占全国12%;钢铁产业,2008年占全国10%;新能源产业,其中的光伏产业,全国第一。
(二)江苏经济进入集约型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
一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管理创新,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提高。
(三)江苏经济将进入生态现代化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这个问题,列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大好形势下存在的“第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尤为紧迫。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就需要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
这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
(四)江苏沿海地区将进入海洋经济时期。
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
一是海洋石油工业,二是滨海旅游业,三是现代海洋渔业,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
江苏沿海港口资源为沿海开发奠定了基础。
同时,江苏沿海地区还具有后备土地资源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1/4以上,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具潜力、最有价值的土地后备资源。
三、江苏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江苏有着独特的区位因素,东面临海,西靠内陆。
经济发展是要靠人才,技术,资金来推动的,只有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人才技术,产业及能源优势,才能实现江苏经济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创新经济,增强知识动力。
今后一段时间,将是结构调整政策出台的密集期。
结构调整,主要包括环评、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以及企业技改。
2.发展消费经济,增强需求动力。
江苏消费需求增势平稳。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出发点,更加自觉地扩大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强即时购买力。
3.发展服务经济,增强产业动力。
鼓励服务业的跨国投资。
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利用江苏特有优势,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台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
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良性互动。
4.发展海洋经济,增强区域动力。
应以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为先导,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重点是:获取更多、更优质的海洋资源财富,促进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提高海洋公益事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晓宁.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创新性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5,(11):303-305.
[2]孙军罗伟光. 江苏区域经济(白皮书).2009
[3]储东涛.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
[4]“十二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j].中国投资,2009,
(9):24-27.
[5]陈伟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刊[j].陈伟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