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新特征及对策建议
【要点】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 争
夺的前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 导,但
也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多种社会思潮渗透,对西方价值渗透渠 道缺乏警
惕,以及宗教信仰 升温”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急需加强意识形 态阵地建设
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方式,加强对新 兴媒体的监管,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精神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的课题研究成果,针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
征,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
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对高校的办 学方
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急需引起高度的重 视。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仍需切实巩固。总体看,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 领域
的积极主流,但也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高校业务工作 两张皮”现
象。个别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忽视、轻视、甚至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 政治
工作。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重点抓业务的大环境下一定 程度被淡
化和边缘化。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尚停留在表 面,离对马克思
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还有距离。
2•多种社会思潮渗透且影响深刻复杂。总体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校意识形态的主流。同时,由于 经济全球
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 值观念不断地
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 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
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 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
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 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
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
2 / 4
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 抹黑中国” 扭曲历史” 美化西 方”
的言论。
3•对西方价值渗透缺乏警醒和辨别。改革开放 30多年来,高校积极学习借 鉴
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教学科 研成
果。与此同时,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和思想思潮借机在高校传播渗透。特别 是一些西
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操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其意识形态渗透渠 道、载体和方式
多样而隐蔽,如设立不同明目的基金,以资助师生科研、进修 的名义,引导和培植
对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亲近和信奉;依托西方先进专 业知识传播的载体,将镶
嵌其中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高校师生;通过各 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价值
渗透,等等。部分高校师生对此缺乏应有的警醒 和辨别。
4•宗教信仰 升温”的隐患值得关注。高校一贯重视广大师生的科学理想信念
教育,绝大多数师生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部分先进分子确立了 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与此同时,少数师生理想信念缺失,信仰迷失,宗教 信仰有所
升温” 一些师生受社会中负面事件和信息影响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 和信心,因学
业、工作、交友、婚恋、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挫折而到宗教中 寻求精神解脱或精
神寄托,也有大学生因好奇、盲从等偶然因素信奉宗教。这 部分师生虽是少数,但
其对身边人群具有一定影响,且数量有上升趋势,值得 重视关注。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 态
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 新意识
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重
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 治、道德
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 势
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
育一定程度上存在 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 无意
3 / 4
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 克
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 解释力
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 传播机制和
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 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监管力度。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 态
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确 保党在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 态建设中的
分工和责任。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 度,建立高效的舆
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
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 识形
态建设的关键。教师言行对学生 三观”的确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 响,因
而要切实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自信,坚守 政治底线、
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使命感。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协同创新合力。高校思想 政
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 园文化
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加 强各类高校
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推动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各项建 设相融合,将理
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意识形态建 设协同创新的合力,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4•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当
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思想宣传工作 者必须
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
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 错误
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 环境。
4 / 4
5•深刻把握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与规律,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监管。 在
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日益成为高校教师和 学生获
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由于我国目前对新兴媒体的监管体系还不够成熟, 高校管理者
和教师对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某些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社 区论坛成为一些
垃圾言论、虚假信息、反动甚至反社会舆论的传播源,急需国 家依法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