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分析重庆市1975-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探讨今后的防控策略。

方法结合疫情报告资料和流行病学个案信息,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1975-2010年,重庆市共报告狂犬病1318例,均死亡。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0.62/10万),死亡率为0.33/10万(0~0.62/10万),病死率为100%。

全市40个区县90%的区县报告有病例;发病男:女=2.3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3岁;发病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7%,农村病例占85%以上。

伤人动物犬只占98.1%,95.6%的犬无免疫史;暴露后无1例能够同时开展冲洗、消毒及疫苗接种和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注射。

结论有两个明显的狂犬病流行期,有明显的夏秋季为高峰特点;近年疫情流行速度明显加快,范围扩大。

狂犬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要尽快立法,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要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暴露后的采取后补措施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或减免暴露后疫苗接种等相关费用,增加可接受性。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造成每年大约3万人死亡。

人主要因为被携带病毒或发病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抓伤感染该病。

狂犬病潜伏期一般半个月至三个月,有的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品和方法,病死率几乎100%[1,2]。

重庆市1975年首次报告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在20世纪80年代,报告病例逐年增多,年平均发病在50例左右。

90年代初开展了大规模的犬只扑杀行动,狂犬病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大幅度降低了发病[3],近年来重庆市狂犬病又有连续上升的趋势,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安宁构成新的威胁[4]。

为了探索狂犬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更有利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有效的控制狂犬病的流行,现对重庆市1975-2010年的狂犬病发病情况及近年来有详细个案的狂犬病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1975-2004年的狂犬病发病资料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既往的年鉴汇编或疫情记录,2005-2010年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的病例报告,其中2007-2010年的资料有较为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参照传染病学[5]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1-2008)[6]作出临床诊断。

1.3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Epi info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2.1 流行特征2.1.1 发病强度1975-2010年,重庆市共报告狂犬病1318例,均死亡。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0.62/10万),死亡率为0.33/10万(0~0.62/10万),病死率为100%。

2.1.2 分布特征2.1.2.1时间分布1975年长寿区报告首例狂犬病病例,截至2010-12-31,累计报告1318例。

1975-1978年,1994-2004年大部分年份无病例报告。

1979-1993年每年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尤以1984年发病最多,报告发病198例。

从2005年开始,疫情明显上升2007年达高峰,175例,之后略有下降趋势,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总体表现出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流行高峰,间隔期约11年,第1个流行期持续约15年的,第2个流行期已经流行6年(图1)。

根据有发病时间记录的688例病例中,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10月报告病例较多(392例,57%),10月为高峰(90例,13%)。

下半年(448例)发病高于上半年(240例)(图2)。

总体有夏秋季为高峰,冬季发病下降至春季,然后逐渐上升至夏秋季最高发病水平的循环特点,这在两个流行年代尤为明显。

2.1.2.2地区分布全市40个区县除大渡口、江北、北碚、双桥4个区县无病例报告外,其余36个区县有狂犬病报告,地区报告率90%。

年平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为:万盛区0.60/10万,秀山县0.31/10万,梁平县0.28/10万,石柱县0.27/10万,涪陵区0.20/10万。

在狂犬病的两个流行年代中,80年代的流行期从最初的4个区县报告发病,逐渐波及到全市17个区县有病例报告,且以郊区县为主(占80%);在21世纪初的流行年代中,从最初的5个区县(4个为郊区县,1个为城区)报告发病,迅速开始蔓延至城区,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波及到了全市36个区县,疫情的流行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个流行年代,且有由郊区到城区,农村到城市的特点。

2.1.2.3人群分布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3岁;发病数最多的是50~59岁组,占发病总数的26.8%,其次为60-69岁组,占发病总数的21.6%,发病最少的为20-29岁组,占发病总数的3.8%;低年龄组(10岁以下)近年在发病构成上呈现逐年曾多的趋势,如其构成从2006年的1%逐渐增加到2010年的2%;男女性病例的构成比为2.33:1。

发病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7%,其次为学生(16.4%)和散居儿童(5.3%)。

2.2 366例狂犬病个案的流行病学特征2.2.1 暴露方式被咬伤326例(89.1%),抓伤20例(6.6%),其他和不详16例(4.3%)。

2.2.2 暴露程度Ⅲ度暴露272例(74.3%),Ⅱ度暴露56例(15.3%),Ⅰ度暴露例(6.8%),不详13例(3.6%)。

2.2.3暴露部位仅单处暴露的97例,占26.5%;两处及以上暴露的269例,占73.5%。

头面部暴露的48例,占13.1%,躯干部暴露26例,占7.1%,上肢暴露180例,占49.2%,下肢暴露112例,占30.6%。

2.2.4暴露后伤口处理处理205例(56.0%)(其中到医疗机构处理的77例,占37.6%),未处理161(54%)。

能够同时开展冲洗和消毒的仅63例(17.2%)。

2.2.5 暴露后免疫接种及抗血清等使用情况仅34例接种了人用狂犬病疫苗,占9.3%(其中全程接种的仅6例,占接种疫苗人数的17.6%),无1例使用了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2.2.6 伤人动物类型、来源及免疫情况伤人动物犬只占98.1%;猫占1.1%,其他0.8%。

49.4%的伤人犬为家养;50.6%为流浪犬。

95.6%的犬无免疫史,仅4.4%的犬有免疫史。

3 讨论3.1有两个明显的狂犬病流行期在1975-2010年的35年时间里,1979-1993和2005至今,表现出明显的两个发病流行高峰,两个流行期间隔11年,第1个高峰持续时间在15年左右,第2个高峰到目前已经持续6年,现仍处在高发状态。

两个高发时间段与全国疫情基本一致[7]。

1994-2005年,狂犬病发病较少,就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1989年我国第一部卫生方面的法律—《传染病防治法》公布实施,其中把狂犬病列入乙类传染病法定管理,狂犬病的防制开始走上了依法、科学和群防的阶段[8];同时90年代初开展了大规模的犬只扑杀行动,犬只数量明显减少,大大降低了人群暴露和感染的风险。

3.2 狂犬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总体有夏秋季为高峰,冬季发病下降至春季,然后逐渐上升至夏秋季最高发病水平的循环特点,尤其在两个流行年代特别突出。

狂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而夏秋季高发,主要原因与该季节为犬的发情季节,导致伤人多,同时在夏秋季人群衣服单薄容易暴露及暴露后伤势严重有关。

3.3疫情处于持续高发状态,流行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重庆市狂犬病发病增加,发病区县逐年增多,短短的5年时间从4个区县报告发病增加到36个区县报告发病,流行速度明显加快,远远高于第一波的流行速度,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犬只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宠物犬,而犬只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低,近年的伤人犬免疫率仅4.4%,狂犬病宿主及传播动物的广泛存在,为狂犬病提供了传播条件。

②与重庆比邻的云、贵、川狂犬病疫情形势一直较为严峻,而犬只的运动范围大,感染或健康携带的危险性增加。

③重庆属于大农村包围大城市,地势高、山区多,气候炎热、湿度大,雨量多,这些因素与彭国珍等采用地理流行病学描述四川80年代狂犬病发病相关危因素相符[7]。

④人的意识问题,许多暴露后的人群对是否发病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广大农村人群不知道暴露后如何清洗消毒和疫苗接种,就诊率低。

根据一些文献报道,人群在犬只等咬伤暴露后不能及时处理伤口或伤口处理不当,狂犬疫苗接种和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射不及时,或未能全程免疫,三者在预防狂犬病发病方面三分天下,任何一个环节没处理好或不当,均会导致发病死亡[9],从重庆市报告的狂犬病病例中,无1例能够同时做好以上三关键点。

⑤当前的人用狂犬疫苗和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价格相对高昂,一般而言,同时接种疫苗和抗血清(免疫球蛋白)需花费1300~1600元左右,这些费用对于重庆市人均年收入5278元[10]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广大农村人群更是接受率低,致使接种率低下。

3.5人群分布特点发病人群男性高于女性,农民发病为主,高年龄组发病较多,低年龄段发病容易被忽视。

狂犬病病毒对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均可引起发病,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机会的多少所致。

当前,在广大农村,由于青、中年外出务工多。

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是弱势群体,一旦被犬只暴露后,对狂犬病的防制意识淡薄,伤口未及时处理、免疫预防未开展,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而儿童发病人群近年来上升,主要还是儿童暴露后未告诉看守的老人,暴露后未做处置,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5 传染来源主要是犬只重庆市98.1%的狂犬病病例为犬伤,据文献记载,“健康犬”的歹毒率为3.92-17.9%[11~13],作为主要的传染源犬只应重点管好,而犬免是有效的途径,从重庆市伤人犬来看,仅4.4%有犬免史,因此,重庆市的犬免覆盖率亟待提高。

3.6 狂犬病防制策略从理论上讲,只要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之一被打破,流行就会中断、停止[14]。

例如只要易感动物—人、家畜、野生动物全部得到有效的预防免疫,或者传染源—狂犬或者疯动物全部被消灭,狂犬病也是可以控制住的。

但是不难看出,实施上述任何一条谈何容易,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是一种纯理论的设想。

因此,狂犬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首先是尽快立法,目前在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建立了《养犬管理办法或条例》,但全国尚无统一的养犬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是执行法律法规,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好犬只得管、免、灭和检疫、监测等;最后是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暴露后采取后补措施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或减免暴露后疫苗接种等相关费用,增加可接受性。

4 参考文献[1] 王树声.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新策略和措施[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9,12(36):361-365.[2] 谢世宏..狂犬病防制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李初升,周志珊,马励斌,等.新清县2003-2008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分析[J].Journal of Tropical Medcine, 2009,9(12):1440-1443.[4] 李浩,申欣欣,唐青,等.中国2007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8(30):874-876.[5] WS281-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6] 王季午.传染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 王在银,张传技,彭国珍,等.实施综合防制,加强法制管理,依靠科技进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138):648-6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9] 雷惠琴.1439例狂犬病暴露免疫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9,12(36):431-434.[10] 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98.[11] 朱雍正.狂犬病几点防治工作建议[J].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1999,15(5):94-95.[12] 徐葛林,吴杰,吴泰才,等.多种方法对广西健康犬带狂犬病毒的调查[J].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1999,5(3):108-109.[13] 余光开,陈小燕,余柯,等.四川犬只狂犬病毒携带的流行病学调查[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23(4):286-288.[14] 唐青,赵秀芹,陶晓霞,等.中国人间狂犬病流行近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8-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