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樟树移植要点教学内容

香樟树移植要点教学内容

关于香樟树的几点意见从一标、二标种植香樟以来,现场种植香樟形态与设计要求相差较大,现简要分析如下:1、香樟属常绿乔木,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前、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前栽植。

香樟移栽的最佳时间为萌芽期,是成活率最高之时,即清明前后10-15天。

现进入非适宜季节施工,根据有关规定:现将香樟树的移植方法和技术措施作介绍如下。

1、截干法:截干法移栽,通常适用于胸径10厘米以上的香樟大树,由于其常年在原地生长,根系分布较广而深,树冠冠幅大,不易移栽。

其优点是:⑴可以控制树枝的分枝高度。

⑵吊装、运输方便。

⑶降低树叶的水分及养分的消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缺点是:短时间内树形不优美,绿化效果差,一般需要2年以上才能形成冠幅。

2、断根缩冠法:断根缩冠法移栽是将计划要移栽的香樟大树在原地进行断根缩冠。

修剪时保持树形基本骨架,断根范围为树干地径的5倍,将粗根锯断,在根部喷洒0.1%萘乙酸液,然后覆土。

2年后根据需要进行移栽。

其优点是:⑴移栽成活率高,树木恢复生长快。

⑵绿化效果也较好。

缺点是:周期长,投入费用较高。

3、带冠移栽法:带冠移栽法基本上是保持原有树冠进行移栽,往往是为了立竿见影的景观和特定的要求必须带冠移栽。

移栽时技术难度较高,特别是胸径15厘米以上的大树必须要用起吊设备。

在起挖前应进行树冠重剪,去除弱枝,保留50%的树叶,减少水分和养分的蒸腾散失,土球的直径为树干地径的8倍以上,然后进行土球包扎移栽。

二、移栽技术措施1、植前根部喷施0.1%萘乙酸液或生根粉,以促进新根生长。

2、伤口修复、防止腐烂,可用0.1%萘乙酸液和羊毛酯混合物涂抹伤口。

3、树穴底部施腐熟有机肥,穴内换疏松的土壤,以补充养分。

4、种植时宁浅勿深,根据地下水位的情况,以土球露地表1/2-1/4为宜,过深则易烂根。

5、灌水、覆膜。

应用细土使与土球贴实,浇大水,然后在根部地表覆膜,防止水分的蒸发或过多的水分渗入根部,造成烂根。

6、绕干、缠膜。

用草绳进行绕干,然后浇湿、浇透,再用薄膜绕干,这样既可保持树干湿润,又可防止树干水分蒸发和太阳灼伤树皮。

但切忌草绳腐烂而烧伤树皮。

7、树冠喷雾,补充叶面水分。

对带冠的大树,可在树冠顶安装喷淋装置,晴天进行叶面喷雾。

8、搭遮光棚。

对带冠移栽的大树,考虑到叶面水分蒸发量过大,搭遮光棚,降低光照强度,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

9、叶面施肥,补充根部养分。

待新叶萌发革质化后用0.1%浓度尿素液进行叶面喷施,以补充根部养分的不足,同时有利于新叶的生长。

但切忌秋天喷施。

10、整形修剪。

待新枝萌发后,进行整形修剪,剪除弱枝、保留粗壮枝、培育新枝,对于树干上萌发的不定芽即时抹除。

上海地区香樟快速生长栽培技术要点( 2004.02.26)高志勤(上海闵联园艺有限公司,上海200245)香樟属樟科,樟属,是常绿乔木[Cinnamomum camphora(L.)Pres]。

由于它具有常绿、易栽、病虫害少、木质好等优点,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大量种植,是主要的适地绿化树种,常用于行道树、林带、孤植树绿化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绿化的蓬勃发展,香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大面积出苗率低、小苗质量差、移栽死亡率高、生长成型缓慢、好树型难成等,因而总体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为提高香樟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其快速高效生长是必要途径。

所谓“快速生长”,就是在有限资源(人力、物力、土地等)消耗的前提下,在育苗、移栽、修剪、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使香樟的有效生物产量最大化。

以下是作者本人经多年实践归纳的香樟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1.优质苗的培育1.1种子收集与处理香樟种子属于核果类,其采收期在每年的12月下旬至第二年的1月,果肉含有较多的果胶和糖类,容易发酵和腐烂,因此采集后要及时调制,否则就会降低种子品质[2]。

具体方法是:将果实堆积变软后揭碎,以不破坏果核为度,再放人水缸中用木棍搅拌,使种子下沉,果肉和杂质漂浮后捞出弃除,沉底的种子捞出后采用砂藏法保存。

1.2苗床的各项要求与一般苗床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应强调香樟苗床地势要高,排水沟相对要深一些,以保证根系发育良好,培养壮苗。

一般沟深以30~40cm为好。

1.3幼苗培育的栽培要点1.3.1选种播种与定苗选择优质种子确定其千粒重后计算单位面积(666.7m2)播种量,其参考公式为:P=30×S/N。

式中P为单位面积(666.7m2)用种量;S为种子千粒重;N为种子发芽率。

播种时按20cm行距条播,计算出单位面积(666.7m2)条数后逐条等份播种。

出苗后应及时拔除过密小苗,具体株行距应是10~12cm×20cm,最终定苗20000株/666.7m2。

1.3.2肥水管理与防冻春夏季应保证给予充足的肥水供应,使其生长量达到最大化,根据经验分析,全年速效肥用量的80%以上应在此期间使用,但秋季(指9月中旬秋分节气过后)应控制氮肥供应并适当控制水分,以抑制秋梢生长,防止冻害发生。

因为,上海地区的香樟嫩秋梢,在冬季会普遍遭受冻害。

1.3.3病虫害防治由于病虫害对环境的适应性在日益增强,许多原来不危害香樟的病虫害相继被发现危害香樟树,因此生产上应予高度重视。

例如,在春季的香樟嫩梢上常有大量蚜虫及蛾类害虫侵害,必须注意进行有效防治。

2.小苗移栽的技术要点幼苗在苗床生长一年后长成小苗。

小苗移栽工作是香樟快速生长的基础。

其种植基地苗圃除了苗木种植的常规要求(如,深沟高畦种植、加强肥水管理、注意蚜虫预防)外,应高度关注小苗的栽前处理、栽种地块设计、最佳移栽季节等关键问题。

2.1选苗与栽前处理(1)选苗时一定要坚持“要精不要多”的原则,要坚决弃掉小、弱、细、弯苗,以免培养出劣质苗木,浪费后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

(2)苗木栽植前应作适当处理,例如疏除叶片,以减少叶面水分蒸发,保证成活率;适当剪短长根以利栽植;如春芽已经萌动,则必须剪去大部枝条(留基部lOcm左右)栽植。

2.2小苗栽种地块设计小苗移栽地块的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移栽地的灌排水系统应当完善,水源充足,排水通畅,道路交通便利,强调深沟高畦种植,行沟要深于50cm,畦沟应深于60cm,围沟应深于80cm,每沟应保持适当的落差;小苗栽种的株行距宜采用60cm×60cm的规格设计,相邻行间的小苗栽成“品”字型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

2.3选择最佳移栽时间香樟的最佳移栽时间是在每年的春季3月上、中旬萌芽前,太早太晚都不宜。

太早易受冻,太晚不宜整株种植,形成生物产量的大量浪费,达不到快速生长的要求。

准确确定香樟萌芽期可采用农业气象学中关于“有效积温”的概念:“有效积温”是指植物生育期内高于活动温度的每日气温之和,即:T(有效积温)=∑T1(每日高于活动温度的气温)(i=1~n,n:生育期天数),为便于实际使用,我们忽略每年1月1日前的气温变化,将1月1日后高于5℃的每日最高气温累加至香樟萌芽那天,以此得到香樟萌芽的有效积温参考值。

以后只要留心记录1月1日后每日最高气温就可大致推断香樟的萌芽日期。

本人经过对香樟萌芽期的观察得知:上海地区香樟的萌芽期大致是在3月20日春分节气前。

上海地区历年(1958~2985)1月1日至3月20日间高于5℃的日最高气温的有效积温平均值是970℃。

此数据可供参考。

3.大苗快速生长技术大苗快速生长的技术要点应注重移栽、修剪和肥水管理。

3.1大苗移栽的技术要点大苗是指小苗经过1~2年生长后的香樟苗,其胸径约达2~3cm。

小苗经过1~2年生长后,树体逐年长大,其生存空间受到了制约,此时必须进行隔行隔株抽稀移栽。

为确保移栽工作的高效进行,必须充分考虑移栽季节、株行距设计等多方因素,按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3.1.1移栽季节应用“有效积温”的概念可相对准确地确定萌芽期,尽量在萌芽期前5~lOd内移栽。

在保留必要的土球规模(以根部的周长作土球的半径)的前提下,可适当保留树体骨架枝条和三分之一的叶面积,如此移栽树体元气损伤小,恢复生长快。

但如在非移栽季节移栽,则必须进行重修剪,甚至光杆种植,对此,生产上应尽量避免。

3.1.2株行距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苗木生长2~3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的情况。

建议采用多重规格株行距设计,即:A)考虑3~5年内不移栽,大规格株行距设计,一般株行距建议2.Om×2.Om,此规格的苗地苗木胸径可长至12~15cm,树型饱满完整;B)考虑逐年抽稀移栽,适当加密株距设计,一般株行距建议1.2 m×1.5 m;c)考虑2年后整批移栽,株行距全部加密设计,一般株行距建议1.Om×1.Om。

3.2大苗修剪成型的技术要点正确把握修剪的轻重度,并且因时、因地、因树制宜,要根据每棵树的原有特征确定其成长方向,是香樟修剪成型的关键。

3.2.1移栽前的修剪在大苗移栽前掌握好修剪分寸,处理好树体的快速生长和其成活率的关系。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综合考虑移栽时的天气情况、苗木运距、土球大小等因素,在确保成活率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树体的骨架枝条,并尽量多留叶片以减少树体的元气损伤,使其能在移栽后迅速恢复生长势。

修剪强度与天气状况、苗木运距、土球大小的关系通俗表示如下:天气状况佳、苗木运距短、土球大:适当疏枝,保留30%~40%叶片;天气状况差、苗木运距短、土球大:加强疏枝,保留20%~30%叶片;天气状况差、苗木运距长、土球小:加强疏枝,不保留叶片;天气状况佳、苗木运距长、土球小:加强疏枝,保留5%叶片。

3.2.2生长期修剪要因时、因地、因树制宜进行修剪。

由于香樟主要用作行道树,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对香樟“杀头”定杆的习惯。

本人认为,香樟既可用作行道树,也可用作林带、孤植、配植等各种用途,所以应根据每棵苗的特点将其培养成不同用途的苗木,切忌一刀切。

对树干挺直、形体良好的可作行道树种培养,对稍有弯曲分支较低的可作林带用树培养,对少数矮杆、多杆树可适当保留作特殊用途,切忌一砍了之。

要控制香樟高度,也不宜对其“杀头”,因为如此操作一会大量浪费生物产量而减缓其生长速度,二会破坏其整体树型,破坏其自然美。

要控制树体高度可采用主梢摘心的方法。

3.2.3树型培育树体成型是一个伴随生长而逐步完善的过程,要通过修剪引导枝条生长使其逐渐成型,决无一劳永逸的办法。

应强调轻修剪,重点修剪竞争枝、重叠枝、不平衡枝及弱枝、底部枝。

对多余枝条的修剪,可引用“叶面积指数”概念指导修剪工作。

一般认为叶面积指数2.5~3.O为比较合适,如小于此值就认为营养不良,大于此值须疏剪重叠枝,以便通风透光有利植物健康生长。

3.3肥水管理的技术要点肥水管理是使香樟快速生长的“发动机”,协调光、温、水、气、土、肥配置,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是问题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