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与环境的关系亘古至今表现的颇为不稳定,人类在
创造先进文明的同时,衍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采
取漠视的态度,对待环境问题颇为不屑,直至人们的生存受到环境
威胁时,才感觉到了恐慌,以前的开荒垦林导致水土流失,现在的
无节制利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
的不合理调整使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到了现在必须解决的时候,
人们才开始探究这个早应该开始的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宏观: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组织的有机综合体,对国
家经济政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对全球生态环境构成了巨
大威胁,受到各国政府及地区的高度重视,所以以城市设计着手进
行生态系统改革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过去城乡的分散化
发展模式导致的土地问题,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已经给当时以致于
后来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导致可耕地面积的减
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口密度问题的日益加剧。乡镇的城市化则导致了就业问题和交通
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而且城市发展无序进行必然会将其引入一
个恶性循环中去,所以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将会为人类生存环境
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涉及包括生态、经济、社会、
地理、建筑、交通、能源等所有重要学科和领域,必然要具有高度
综合性和大规模的特点。在这里我着重强调的是,限制城市的用地
规模,在用地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应从立体空间着手进行
进一步的调整,我们知道高层建筑的兴起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与人
口密度之间的矛盾,现在正在蓬勃的发展过程中,如今更是从生态
建筑的角度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是令人欣慰的。但是高层建
筑在现有的条件了技术下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了,所以应找到
另一条途径,地下空间作为立体空间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应用起
步甚晚,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它的发展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在现今的城市发展中,地下空间的开发解决了许多的问题,地
铁的发展可以带动包括商业中心,娱乐设施等产业的同步发展,更
大限度内的利用空间,达到立体空间上的人车分流,利于解决日益
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还有地下空间特有的冬暖夏凉的特点,我们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点,解决其通风与采光的不足,更好的利用空
间。
古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所在,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
的城市,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对当代建筑师来说是责无旁贷
的。许多古建相应的展览馆,博物馆都被置于地下,这样做只是对
古建的存在表现出一种保护与尊敬,贝聿铭的卢浮宫的扩建工程,
这个俗称的“玻璃金字塔”就是地下空间成功应用的典型范例。
总之,地下空间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就像是一块未被开发利
用的处女地,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所以说,
城市地下空间的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
平。
微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现今社会上常说的“绿色”,“环保”等都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
一部分,现代建筑应体现现代特色,我们具体来讲:减轻建筑环境
负荷,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设计可归纳为:建筑与环境共生,
应用减轻建筑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保持建筑生涯的可循环再
生,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几个方面。我们所说的建筑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应该保护生态系统,保持建筑周边环境生态系
统的平衡,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活用建筑
周边绿化只在以及其它无害的自然资源,使其能充分为人类服务。
从建筑物的建造选材上,设计方案上,设备管理到建筑的使用过程,
包括它的节能处理上都贯穿“生态”的概念,做到建筑使用的低能
耗,甚至是零能耗,整个过程取之于自然,最终又回归于自然,这
样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协调共存。
在德国这样一个环境意识浓郁的发达国家,weblert+geissler
的作品再次以高度技术化手段阐明了德国建筑师在环境与能源方
面的立场,他们设计的哥兹总部办公楼在能源概念上与其他节能建
筑的传统方法背道而驰,它采取一种激进的方式。不是依赖于纯粹
的体块,而利用复杂敏感的双层幕墙内的高级可控系统及配套设施
来调节室内气候;设计不由大型储热装置决定,而是由大面积玻璃
决定,他最大可能利用周围能源来照明、取暖、通风、采光或制冷。
通过调节双层墙内较高位置的百叶板将光线反射到天花板或更远
处以控制夏季眩光,较低位置的百叶板是深色的以便在冬季吸收更
多的阳光。百叶板的调节节约着占总能耗40%的照明用电。人工照
明由各工作区内的照度检测器自动激活。双层幕墙以一种特殊方式
确保建筑内部任何时候不至于过冷或过热。两层幕墙尖600mm的夹
缝内包含着电动可调式百叶板与通风扇,在狭长的夹层通道中保持
着持续的热对流。整个通风对流系统由互联的下列部分组成:幕墙
夹层、楼板空腔、天花空腔、地下室。其中地下室扮演着十分重要
的角色,夏天它为系统输送地下凉气,冬天则输送地热。体系并非
封闭的,空气由幕墙底部电动换热翻板进入,并通过顶部相同装置
排出。外墙面是闭合的,但工作人员可打开内部滑动玻璃板来调节
周围小气候。新鲜温暖(凉爽)的空气由风扇贯穿在整个空腔体系
内循环输送以补偿不同高度日照产生的气候影响。通过使用空腔体
系的采暖(制冷)设施以及人和机器的余热,建筑保持着最小能耗,
室内常年温度控制在约20摄氏度。
旧工业厂房的改造也属于资源再生,再利用的典型范例,首先
我们要明确的是旧工业厂房不是一个将要拆除的废弃建筑,它只是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失去了厂房的使用功能,但是使用寿命是没到
极限的,所以单纯的功能改变我们没有必要将它拆除,对于可用资
源的再利用,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再生”为一个新建筑,这样我们
就节省了拆除旧厂房的资金、劳力,和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而
且还可以将厂房巨大的室内空间重组,以便于更合理高效利用其内
部空间,所以对于旧厂房的改造是一举两得。首先要明确旧厂房改
造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再利用,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建筑的设计应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我特指生态建筑的原则,包括建筑的建
造过程和使用过程,建造过程包括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建成
使用过程则包括建筑的节能、排污,资源的回收及二次利用等方面,
例如采用自动可开启换气窗,可调节角度的反射采光铝板,,对于
进深较大房间的漫反射采光材料以及防日晒的镀膜玻璃等高技术。
回想一下,上述也是这个建筑不可行性的最大原因,要求的资
金太高,不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不能盲目地照搬外国
的范例,毕竟我国的经济技术势力只是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水
平,所以中国应该在了解自身国情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传统的地
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充分分析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有中
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