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恰当把握多元解读的认识与见解有多元化的眼光,多元化的解读视角。
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在进行多元解读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要有一个度,不能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多元化的眼光,多元化的解读视角。
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读者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广度、深度、过程、以及文本对他今后的作用都是不同的。
多元解读文本,是现在大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方法。
如何让这种阅读方式科学化,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正是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确的把握文本,就是要正确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对教师来说,这个过程是可以借助课文的参考资料来完成的。
正确的把握文本就犹如为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一般,方向明确了,便不会迷路了。
教师的阅读指导应该指导到“点”上,这“点”就是文章的主旨。
在指导时我认为不能抛开文本,任由思想驰骋。
要把握好度,必须尊重文本的叙述语境、感情基调;还要认真把握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往往包含了作者写文章时的状况、状态、思想、态度等,作品是反映思想、反映生活的,了解了这个背景,有利于较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或意图;阅读时主观的思想、情绪可以有,但不能代替客观分析与判断;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评判古人、要求古人;即使是逆向思维,也要考虑它是否体现作品的主导思想和意图,不能以偏概全。
所以,在进行多元解读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要有一个度,不能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阅读是被引导的一种创造刘朝芳我的感悟:新课改以前,我们的教学大多搞一言堂,往往以教者的思想代替作者和学生的思想,而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自我个性的释放,严格按参考书说话办事。
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缺乏灵性和自然的,它培养的是一批没有思想的机器,缺乏个性和激情。
现在所提倡的多元解读就是针对这一弊端来的。
它实际是人本思想的一种反映。
它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现在的文学性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向多元化靠拢时,又拐进了另一条歧路,即阅读的自由性,无序性,随意性。
老师往往袖手旁观,对学生所有的体验感悟一味称好,不管是否真正的体验感悟。
其实这是对阅读多元化的错误理解。
萨特说过:阅读是被引导的一种创造。
也就是说,文本的多元解读也要有规定,阅读个性的充分自由要与文本的规定统一。
进行多元解读须防两个误区蔡均华“多元解读”在语文课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
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跑马场”。
这样的曲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也大打折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好的评价者能催开学生思想之花——关于多元解读的思考陈娟多元解读的过程真是印证了那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啊,问题是在这种热闹非凡的阅读课上我们教师又该充当什么角色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在不少的阅读课上,我看到教师对一些学生信马由缰甚至是离题万里的思考束手无策,批评或是否定吧怕挫伤了他们多元解读的积极性,肯定他们善于思考吧又确实让人啼笑皆非。
还有一部分课堂上学生有精彩的发现甚至在合作学习中已经擦出了思想的火花,可教师却因不善于做评价或不能自觉地作评价,而让这些思想的种子枯萎在了萌芽之前。
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让它发展下去必将进入乱而无序,活却无获的困境。
所以,如果一味地主张多元解读却不能对自己所充当的评价者的角色好好反思,如此阅读课有害无益。
怎样当好评价者?我认为首先要尊重阅读主体的思考,善于聆听、善于发现。
往往教得久了,就有了些学生不过如此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思考懒得仔细去听甚至懒得听,这是值得注意的。
其次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面对文本,你自己读得浅如何能引导学生读得深?你自己没有思想又如何能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共鸣呢?最后还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激励性,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实践中多积累经验了。
好的评价,是学生奔向思维创新之路上的一响鞭,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
愿我们语文教师在充当好评价者这个角色时再多下些功夫,催开学生思想之花,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园地繁花似锦!让记忆和理解生死相依郑望华看到范老师对本人拙文《满意的“满”字你怎么写》的评语中有一词“发酵”,倍觉形象,遂思绪飞翔。
今撷平日字词教学之点滴,与大家分享。
学以致用,记忆是基础。
记忆的内容是静态的,俗称“死”,用的过程是动态的,俗称“活”。
“死”的越多,“活”的就越生龙活虎。
怎样让死的记忆内容和活的运用沟通,还得为他们找到共同语言,所以,记忆也要好活起来,“活”出个模样来,那就得理解。
而学生往往是有记无解,因此常见他们书写错误百出。
听讲如春风灌驴耳。
当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生离死弃时,教师得让二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这可谓是“先死记之忧而忧,后活用之乐而乐”!暂将我的做法归纳如下:第一,将相似知识中的区别点发散为有逻辑意义的因素,加深记忆。
如“滴”和“商”的混淆是通病,我教学生记“滴古商八口”:水滴石穿,从“古”代滴到现在,不怕石不穿;商人做生意不怕人多,没有“八口”不赚钱——商人新版人文观哦!学生茅塞顿开。
第二,把整体分解成可命名的部件来记。
如“痞”字,不只是口上有病;“翼”分解成羽、田、共,“冀”分解成北、田、共,等等。
虽然朴实,也挺管用。
第三,编成朗朗上口的记忆小口诀。
预习作业中拼写错误多得叫人牙痛,编个口诀杀掉大片牙虫。
“a、o、e,i、u、v,先标a、o、e,后标i、u、v,i、u 并排标在后。
v遇j、q、x、y,因为近视没认清,摘下眼镜来赔礼。
牛(niou)儿归(guei)来乐把心得论(luen),中间去个肚,反刍少走弯路。
”其他方面亦有趣例。
就说文学常识吧,韩愈,字退之,愈为进,偏退之;蒲松龄,字留仙,松鹤延年龄当老,老留人世即为仙。
诸如此类,总之是广泛发现死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者我们内心已有的观念之间的活动联系,不论是正宗门派还是旁门左道,不怕离经叛道,只求我“心”真“到”,记忆不老。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感悟黎文斌就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感悟,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感悟什么应以学生的生活为范畴。
感悟的应该是离学生生活不远的东西,学生身边曾经发生、正在进行的东西,是触手可得的东西。
并非所有的课、所有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感悟,生搬硬套的东西不能要,包括“伪圣化”的情感。
其次,如何感悟就是要把感悟和体验具体化、可操作化。
阅读是最好的方法。
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
课文必须要读熟,读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内容,才能通过体验、感悟,获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感悟其中蕴含的“道”。
如果课文较长,课上阅读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课前多读几遍。
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记关键词、好词句或不明白的地方。
感悟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是抓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有些副词等。
可以通过让学生换词、删词后与原文比较阅读。
要留下给学生独立思考或独辟奚径的机会。
历史上的创新,往往是在宽松的环境中产生的。
对生活经历独特、思维视角独特的孩子,不可以与其他孩子“一视同仁”地要求,要给他们提供“与众不同”的思维空间。
第三,如何评价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要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了解学生是不是做了文本与心灵上的对话和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1、通过朗读展示感悟,学生读懂了多少,会从读中体现出来。
2、活化形象展示感悟,学生能在多在程度上再现文本生活场景,能体现其感悟程度。
3、课堂练笔展示感悟,可以通过文字展现学生的感悟。
文本解读忌一枝独秀余砚发素质教育走到今天,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化,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都从根本上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允许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在,作为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更应由封闭走向开放,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独具匠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其思维的角度是积极的,是健康的,即使揭露的是社会的阴暗面,又何尝不可呢?如若我们还是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某一个狭隘的圈子里,何来的标新立异,,那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枝独秀,丝毫没有解放学生的思想,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展。
笔者曾在教学《滥竽充数》一文时,就尝试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此文的立意,结果就出现了至少五种立意,如:1、批评齐宣王的好大喜功,2、讽刺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3、称赞齐湣王的实事求是,敢于创新,4、对南郭先生的肯定,那就是当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听时,他激流勇退,没有走后门,5、对南郭先生同伴的批评,认为他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的精神。
仔细推敲学生的立意,我觉得都可以说的过去,而且还很中肯,之后,我顺其自然的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允许百花齐放,当然这不是随意的,我们应该尊重文本主流的价值取向.别干“盲人摸象”的傻事——多元解读更精彩钱建喜文学理论认为“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才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
并且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映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能想象的。
”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能动的参与的必要。
阅读《孔乙己》时,我们不能只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我们还可想到知识的命运与价值;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不能只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还可以思考小人物的命运。
鲁迅先生对解读《红楼梦》不是作了精彩的评述吗?如果不是多元解读,我相信一部“红楼”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了。
至于怎样的解读才是思路正确、对头,专家们讨论得已以很深入了。
我想说的是,多元解读时首先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多元解读的前提应是对文本整体阅读的结果,如果仅抓住文本中的某个局部大作文章,那只能是凭添又一则“盲人摸象”的笑话了。
其次是多元解读不等于颠覆传统。
有些人为了求新求异求轰动效应,把诸葛亮解读成最大的阴谋家,你能接受吗?多元解读能让我们的阅读与教学更精彩,但不要忘了的是我们多元解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