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基础
1.社会发展基础
19世纪末以来,世界人口激增带来巨大的入学压力;人类知识总量的激增与老化周期
缩短对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涨的民主运动对普及教育的要求等成为促动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社
会因素。
2.科学发展基础
神经生理学家Brodmann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分为52个功能区,Sprey裂脑实验研究中发
现人的左右脑各有分工(左脑半球主要管理语言、逻辑思维;右脑半球主要管理形态结构、
时间与空间)。心理学家Trechler关于感官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味觉而获得的知识分别是83%、11%、3.5%、1.5%、1.0%。这表明,各种感官都与
知识的获得相关联,教学中理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特别是视觉、听觉,最好的教学手段是
视听结合、兼用形象与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
3.技术基础
自19世纪末以来,幻灯、电影、电视机、计算机等相继发明,并持续地在教学领域推
广使用。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直接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正是这些现代
科技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变成了现实。而且,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设备电子化、兼用形声
表现教学信息、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变换“处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适合性强等方面的特
点,所以它的出现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1)拓展了教育的时空,使传统阶段教育向现
代终身教育发展成为可能;(2)引起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转
变;冲击传统的教育结构、制度,促使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的
变化;把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系统发展成为教师←—→教学机器←—→学生的新型教
学系统;发展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改变教科书的概念。(3)
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降低了教育成本,增进了教育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学手段现代
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对促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理应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使用,特别是在实践上如何卓有
成效地推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