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球根花卉种质资源概况及利用前景来源:《中国花卉园艺》.-2008(5).-16-18 作者:刘青,刘青林阅读次数: 441球根花卉种类多、适应性强、品种更新快,在切花、盆花生产及园林绿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全世界球根花卉的生产面积达3215 3公顷,我国球根花卉的生产也颇具规模,但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种球。
种质资源是品种创新和产业化的基础。
因此全面了解我国球根花卉的种质资源对种质资源库的建立、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育新品种及其生产体系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种质资源及其保存世界球根花卉大约有3000 多种,上万个品种。
原产地涉及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
我国球根花卉共有60个属405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3.5%。
其中特有148种,占我国球根花卉总种数的36.5%。
铃兰属(Convallaria)、苦苣苔属(Conandron)、穗花韭属(Mil ula)、全能花属(Pancratium)、豹子花属(Nomocharis)、假百合属(Notholirion)、洼瓣花属(Lloydia)、大百合属(Cardiocri num)、无叶莲属(Petrosavia)、鸢尾蒜属(Ixiolirion)和石蒜属(Lycoris)的种数占该属的50%以上,特别是前4属是单属种,几乎都原产于我国。
如大百合属被欧洲誉为“百合王子”,全球仅有3 种: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荞麦叶大百合(C.cathayanum) 和日本大百合(C.cordatum),前两种均为我国原产。
由此可见,我国球根花卉种质资源总量有限,特有资源却很丰富,为品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我国球根花卉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甘肃、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等省。
特别是在东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新疆北部分布着许多抗性强、观赏价值高的种属。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野生球根花卉资源极为丰富,花色多样,花形奇特,还分布着珍贵的蓝紫色系花卉。
主要代表种类有大花沙参(Adenophoradenophoragla ndifiora ) 、猪牙花(Erythronium japonicum)、山丹(Liliumpumilum)、东北百合(L.distichum)、绵枣儿(Scillasinensis),还有在海拔18 00米以上高寒地区生长的长白乌头(Aconitum tschangbaischanense)、高山乌头(A.monanthum) 等。
海拔平均在45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旱,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在此分布的球根花卉抗性好,花形漂亮,如尖被百合(L.lophophorum) 、紫斑百合(L.nepalens e)、密花姜花(Hedychiumdensiflorum)等。
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是我国球根花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各个种属几乎都有分布。
我国的球根花卉观赏性强、药用价值高,但近年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球根花卉野生资源面临着危机,部分野生种属已处于濒危状态。
因此,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势在必行,尤其是对于那些濒危的野生种,应尽快进行迁地保育或建立无性系种质库,避免珍稀资源的消失与流失。
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有三种方法: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已经开始了野生百合的种质资源收集工作。
昆明植物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西北农业大学等地各有不同数量的收集与栽培。
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已收集现代百合品种108个和野生百合种10多个。
2002年至2004年,云南花卉所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百合花卉遗传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构建了云南省百合的“总DNA库”。
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当地建立了18种约80个居群的野生郁金香属植物种质资源圃。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收集百合属、郁金香属、贝母属、石蒜科种质资源为主的标本圃、种球保存库、低温种子保存库和试管苗保存库。
云南是我国球根花卉野生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同建设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经建成,这对云南、西藏球根花卉种质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利用现状对于球根花卉的研究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百合和郁金香的研究上。
目前也有对姜花属、石蒜属、大百合属、葱属的研究,但我国特有的和一些性状优良的属种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用于商品化生产的大多还是从国外引进的种球。
百合中国是百合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全世界百合属植物有115 种,我国有55 种。
我国百合资源丰富,在百合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及其种质创新等方面历来为国内外所重视。
百合新品种的培育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我国百合的引种栽培、组织培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育种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如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主要以杂交育种为主。
我国的百合育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已取得了一些成就。
上海园林所的黄济明等进行了大量的百合杂交育种工作, 育出了一系列杂交新品种。
1983 年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植物园进行了岷江百合(L.regale)与兰州百合、细叶百合(L.sulphureum)及麝香百合(L.longiflorum)间的杂交,获得了3个种间杂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利用淡黄花百合(L.sulphureum)、通江百合(L.sargentiae)、川百合(L.davidii)作为亲本进行的种间杂交,均获得成功。
中科院植物所的龙雅宜报道了细叶百合与欧洲百合(L.martagon)杂交得到‘金橙花’山丹。
杨利平、马宪红等人用东北地区野生资源培育出适宜东北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
樊金萍等利用抗低温卷丹(ncifolium)和亚百与东百杂交系进行了杂交。
姚连芳等用秋水仙素对野百合(L.brownii)的试管苗进行诱导,得到外部形态上明显增大的植株。
目前,虽然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已在百合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关于百合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其基因转化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我国还没有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报道。
此外,一些性状优良的百合原种还需进一步开发利用,如毛百合(L.dahuricum)、川百合、山丹、岷江百合等抗性强的品种。
郁金香世界郁金香属植物约有150种,我国有14种。
郁金香以其艳丽的花色、端庄的外表、亭亭玉立的花姿博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被视为园林露地观赏花卉的首选。
国外对郁金香的育种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主要还是以引进种球为主。
我国的新疆地区蕴藏着优良的郁金香亲本资源,如多花的新疆郁金香(Tulipa.sinkiangensis)、迟花郁金香(T.kolpakowskiana),耐旱的柔毛郁金香(T.buhseana)等,但是现在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目前我国的郁金香组织培养研究已经开展起来,分别以叶片、花茎、花托、鳞片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形成小苗。
郁金香引种栽培经验的积累和快繁体系的建立将会带动我国特有郁金香种质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的发展。
石蒜世界石蒜属植物约有20 种,我国有15 种,占该属种数的75%,其中我国特有12 种。
石蒜抗旱、抗病虫害强,单花顶生,花形奇特,色彩丰富,西方人称之为“魔术花”,在我国被称为“中国郁金香”。
石蒜属植物既是优良的地被花卉,也是理想的切花和盆栽材料。
石蒜属植物的人工繁殖技术比较成熟,姚青菊等对鳞茎切割扦插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字形八分法比较适合石蒜切片扦插繁殖方法;李玉萍采用人工切割方式扩大石蒜种球,可以达到良好的繁殖效果。
石蒜快繁的另一主要途径是组织培养。
朱锦以石蒜的鳞茎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激素配比对离体小鳞茎的分化和增殖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何树兰等研究了石蒜组织培养取材的最佳时期,使外植体可以直接产生不定芽。
王燕等以红花石蒜(L.mdiata)为材料,采用双鳞片法建立了石蒜离体繁殖体系。
目前石蒜的引种栽培和杂交育种主要应用于药用石蒜上,作为观赏植物的研究还不多。
事实上石蒜属植物花形奇特差异大,通过杂交育种应该可以培育出极具观赏性的品种来。
姜花世界姜花属植物约有50 种,我国有15 种。
姜花具有怡人的香气,并且不同种的姜花在香气上存在很大差异。
世界上已培育出不少花形奇特的切花品种,如金姜花、姜花(H.coronarium)、红姜花(H. coccineum)等。
姜花、红姜花在我国也有分布,但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在我国姜花属植物大多采用无性繁殖栽培,对于姜花的人工有性杂交也有报道,熊友华等采用具备芳香性、抗寒性优良特点的白姜花与观赏性强的金姜花进行正反交试验,杂交后代植株花瓣呈淡黄色,花朵芳香美丽,适于园林布置或生产切花。
分布于西藏、云南、广西的红姜花观赏价值极高,穗状花序呈鲜红色,现已作为高档鲜切花进入了商品化生产。
应用前景原产我国的球根花卉种类不多,却不乏一些利用价值极高的珍贵属种。
因此,对我国球根花卉资源进行大普查非常必要,特别是在球根花卉分布集中的地区如东北地区、四川、云南等,要彻底摸清其分布地、数量的多少、生活习性、特性及其生境。
在掌握以上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制定一系列有效可行的开发利用策略。
许多珍贵的野生资源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高海拔地区,给我们引种栽培带来了许多困难,但百合属等种质利用和研究的深入,生物技术、细胞工程的发展和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这些野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对于我国球根花卉的利用应注意以下几点:就地保存与迁移保存相互补充在经济条件较好和经验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生境下实行就地保存,这是保护我国球根花卉种质资源最根本的途径。
对于一些濒危的野生种来说,数量太少,生境又遭到破坏,可以将其人工迁移到条件好的科研单位采用组织培养繁殖,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返回原生地恢复其野生状态。
就地保存与迁移保存是相辅相承的。
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开发新花卉我国从南到北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形成了多样性的气候资源。
球根花卉分布的东北到西南一线又具有高山高原等地形特征,形成了垂直气候带,在这些地带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
许多具有观赏价值、抗逆性强的球根花卉处于野生状态还没有被发掘出来。
而这些资源是我国未来球根花卉的创新点。
因此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开发新花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在我国球根花卉种质资源的利用方面,也应该把特有的种质资源和引进的品种综合利用起来。
面对球根花卉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在新品种的推广方面, 荷兰等国家的科研与应用挂钩的联合企业方式值得借鉴。
传统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球根花卉的育种主要以杂交育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