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与走出困境再思考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与走出困境再思考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与走出困境再思考彭珂珊1、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技术落后、工业尚不发达、国际竞争能力弱的特点。面对如此现状,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在50年代中期实现合作化以前,我国的农业属于传统的典型农业。建国以后,经过47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在物质技术装备、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经营管理、作物更新换代、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均迈进了一大步。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面貌。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1.63亿吨发展到1995年的4.65亿吨,虽然人口由5.4亿增加到12.1亿,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50%,但由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幅度小于人口增长的幅度,粮食单产面积产量提高的速度高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速度,用仅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对全人类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6—2010年,农业继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到2000年,粮食产量为5亿吨,比1995年的4.65亿吨增加3500万吨,棉花455万吨,肉类1000万吨,水产品1000万吨;人口控制在13亿内,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翻两番,基本消除6500万人的贫困,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按1995年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产值由5.7万亿元增加到8.5万亿元。2010年奋斗的目标则是,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 世界农业的历史进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化农业,即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驱动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发展,使一、二、三产业内部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合理配置,通过因地制宜,合理投入,达到产量高、效益好、品质优,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成为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从1979年起,刘巽浩、卢良恕、石玉林、云正明、许涤新、石山、于光远、刘书楷、万建中、刘思华、张培刚等生态学家、农学家、地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针对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的威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地探索,为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提出了现代化农业的新理论、新方法。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1)物质装备现代化;(2)科学技术现代化;(3)经营管理现代化;(4)资源配置最佳化;(5)农业体制现代化;(6)农民现代化;(7)乡镇企业现代化;(8)农村现代化;(9)乡镇设施现代化;(10)乡村教育现代化。这些方面是农业现代化不可分割而且缺一不可的。到21世纪,生物技术对农业最深远的影响是将一大批动植物新品种、新物种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并形成产业。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卫星监测、遥感激光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农业,使政府对农业的宏观管理服务更科学、更完善。先进技术都将使21世纪中国农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具有更多的高科技色彩。农业生产将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21世纪的特色农业也将蓬勃发展。立体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旅游农业、创汇农业等将全面兴起。 2 、对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环境的系统分析 2.1 农业基础环境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持续发展所处的基础环境并不良好。其一是土地流失严重,耕地数量下降,经营规模狭小而分散。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土地流失严重,耕地面积有减无增,人地关系不相协调而逆向发展。尤其是作为质量良好的耕地长期以来是减少的重点,修路占、建房占、娱乐场所用地占等等,都是以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优质耕地为对象。虽然与此同时加强了耕地的垦复工作,但是,复垦或新垦耕地的质量却远远不如被占耕地,耕地减少的势头扔将难以遏止。良田被占,农业生产活动失去条件,农业生产在困境中艰难发展,更难持续发展。与耕地数量减少相伴生的是目前土地经营上的极度分散,全国平均每个农户6.21亩的土地分散在9个地块,贵州湄潭一农户6口人的6亩责任田共计88块。这种数量分散,土地不集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田间作业,致使效率低下而束缚农业发展。 其二是农民负担加重,生产积极性降低。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的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农民负担加重是近年来农民利益流失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摊派、生产资料的轮番涨价,使农民不堪重负。特别是近5年,一些农产品的卖难和白条子的充斥,更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积极性。主体积极性的降低则意味着支持和保证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的丧失和基础环境的不良。 2.2 农业政策环境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保证农业发展所制定有关的措施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毫无疑问,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和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的增长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与农业形势要求相比,农业的政策环境还不尽合理。首先表现在农业投入上,缺乏一整套能够保证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的政策措施。虽然“要增加和重视农业投入”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约束而使在实践运作上没有力度。农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农业基本建设占基本建设总额的比重在逐年减少,地方上则随意挪用支农资金盖高级宾馆和购买小汽车的现象更屡见不鲜。但至今还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不足问题,确保农业投入稳步增长的一部法律。其次,在农业科技政策上,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良好运转的政策环境尚未完全建立。近几年,为了有重点地投入和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国家采取了“保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研体制改革政策,这对于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应用性研究项目来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无疑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科研单位不同于其他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不同于其他科研成果(研制周期长、费用高),在农民素质尚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有一个较长过程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把农业科技改革采取与其他科技改革相同的政策,必然难以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些地方近年来对农技推广部门采取“绝粮继奶”政策,使原来正需建设的农技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更加恶化;而在农业科研上,一些采取了“保住一头”的绝对倾斜政策的单位,对“放开一片”缺乏配套政策,“放开一片”成为“放散一片”,人员流失、跳槽、转业现象相当严重,使本已薄弱的农业科技队伍更加脆弱。这种状况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在农业产品购销政策上,虽然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国家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五大类农产品的购销政策仍然未与市场完全接轨,这对今后农业持续发展必然形成不利影响。 2.3 农业投入环境 就目前看,我国农业的投入环境并不令人乐观。①在资金投入上,不同的投资主体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均有程度不同的减少。首先政府对农业投入的部分处于不断下降,如国家固定资产总额用于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7.1%下降到1985年的2.7%,近10年来又降到2%,1996年初为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由1980年9.3%,降到1994年的1.7%;国家用于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六五”期间为9.6%,“七五”则降到8.28%。其次,农村集体投资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也在持续下跌,如全国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由1981—1983年的30%下降到1993年的3.8%。第三,农业个人投资由于农业效益低而缺乏积极性,许多农民除一些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外,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在农户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中,农业的比重由1981年的28%下降到1993年的12.7%。与此相对应,近年来农业及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却极为突出。199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存贷差额高达1153.4亿元,其中农户存款为3756.2亿元,而农户贷款仅880.6亿元,且农户资金投向倾斜二、三产业十分普遍。这种通过各种途径使农村资金向城市市场倒流(如农民携资进城办企经商,购买户口等),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行、信用社在资金的投向上忽视农业,全国农业贷款占国家银行贷款的比重趋于下降,1991—1993年分别为6.7%、5.59%和5.47%;1994年农业贷款占全国农村贷款的比重下降到22.1%,低于“七五”平均水平。由于投资减少,使农业生产资料实物投入相对下降,如1993年农业生产资料零售总额比1992年增加5.17%,低于同期的14.1%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指数。②在科技投入上,由于资金短缺及有关政策上的原因,使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和失散流失问题严重。在推广上,1993年全国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全部或部分削减的有920个,占全国县级总数的43%,乡级推广站“断奶”的有1.9万个,占全国已建乡站的40%,其中有9034个乡全部中断了事业费,50%的乡农技站只能发60%—70%工资。这一状况使近年来毕业到农业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流失30%—40%,四川省有50%农口大中专生改行他业。推广队伍的不稳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每年取得约7000项成果,大范围转化的仅有30%。在科研上,因经费不足几乎使一些科研单位处于不良运转。据统计,1986—1989年间,国家对农业科研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为负增长。在农业科技基础上,农村青年进入大中专后,不愿返回乡里,农村在职培养起来的青年人,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近年来农业大专院校的基本专业——农学、土化、牧医、植保等生源严重短缺,即使在校学生,其专业思想也明显松动;至于在农村职业高中中的农业教育情况更差,如农林牧专业招生数由1984年的32.5万人减少到1993年的16.4万人。③在劳力投入上,从农劳力素质下降。随着城市全方位开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力投入到非农产业。同时,长久以来的农内外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并有扩大趋势,使得从农人员日益觉得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从而在纷纷跳农门的过程中致使耕地荒芜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据有关资料,我国农村妇女在国内承担着60%的农活,个别地方高达80%,而农村青壮劳力却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辅助劳力从事农业生产,从农劳力趋向弱化,活动在田地里的“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六五”(65岁以上的老人)部队有心无力地敷衍着禾苗的情景,已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此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23%,小学文化程度为39%,且在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农村劳力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有10%的属于文盲半文盲,即使在每年由小学、初中、高中毕业返乡的1100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