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_刘东波

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_刘东波

2009. 3体育文化导刊

8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

刘东波1 姜立嘉1 吕丹2(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2.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悉尼、雅典、北京奥运会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风险管理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国的文化、体制、法律、保障存在差异,所以组织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既要采用国际通用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又要结合本国实情采取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监控等手段,这样才能将赛事的风险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少,保障大型体育赛事顺利、圆满完成。建议:高度重视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运作赛事,规避赛事风险。关键词:体育管理;体育赛事;风险管理

大型体育赛事规模大、水平高、影响力广、组织难、场馆多、标准高,这些特点决定了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风险程度增高。以奥运会为例,作为世界范围内最重大的综合体育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涉及诸多环节的庞大繁杂工程,每届奥运会举办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事故,给奥运史上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奥运会所涉及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可预知与不可预知的风险,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通常是按照国际惯例,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依托于严密规范的奥运会风险保障机制,采取强有力的安保措施和实施保险计划,确保奥运会安全。本文以悉尼、雅典及北京三届奥运会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风险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对策。

一、悉尼奥运会风险分析悉尼奥组委在安全风险方面投入了足够的力量和资金。悉尼政府派出1100名警察、600多名持枪警察和400名军人共同负责奥运会的安全保卫工作,另外还有150名警察负责反劫持活动以及军人驾船或直升飞机在水上和空中巡逻。对市区的交通进行特别的管制,数千名交通警察负责城市的交通指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安全网络,赛前联合演练。国家反恐怖计划将联邦与各州警方联合起来,进行演练,在奥运会开幕前已进行3次大规模反恐怖演习。同时澳大利亚政府还专门通过了“奥林匹克安全法”,其中包括赋予军警在街头向危害安全的可疑分子开枪的权力;允许他们搜身、现场签发罚单和驱散聚众闹事的人群等多项法规。可以说,悉尼奥运会为安全保卫工作做了充分准备,安全保卫耗费了2.24亿美元。(一)强化组织指挥系统悉尼奥运会安保指挥中心由许多行动和职能区域组成。其中包括战略指挥、奥林匹克周围与地区行动中心、奥林匹克区域指挥、比赛地点指挥、奥林匹克情报中心、炸弹管理、要人与运动员保卫、交通与运输、航空安全、海上安全、住所保卫、各州赛场、州应急工作、国家反恐计划管理、奥林匹克通信、媒体管理等。为了确保安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协调,悉尼奥运会安保指挥中心还包括来自下述单位的官员和代表:澳大利亚国防部、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防卫安全协调中心、澳大利亚海关、总理与内阁、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署、新南威尔士消防及急救部门。(二)加强情报管理悉尼奥林匹克安保指挥中心设立奥林匹克情报中心,所有与奥运会有关的情报事务都在那里进行汇总和分析。情报中心建立了广泛的网络,为以情报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信息依据。同时,奥林匹克情报中心要求各情报机构与以新南威尔士警方为主的奥林匹克安保机构信息共享。奥林匹克情报中心对每一个重要的比赛场点都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水平,每一个比赛场点合理分配资源。奥林匹克情报中心还完成了其他数以百计的风险评估工作,诸如奥林匹克比赛项目、几个关键的非奥林匹克场点、贵宾访问接待地、奥林匹克队伍、犯罪问题以及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等。他们在情报搜集工作中实行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以便使指挥官可以确定所收集的情报是否对他们的决策有用。(三)保护要人和运动员要人与运动员保护,即为所有参加奥运会的要人和运动员提供专家级的保护。悉尼奥林匹克安保指挥中心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要人与运动员保护小组”,具体负责保护性安全计划的实施。奥运会期间,安保指挥中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新南威尔士警方的保护资源以及来自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的专家特工人员,将要人与运动员保护小组的行动中心与奥林匹克区域行动中心驻扎在一起,使安全保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9体。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去配置他们的保护性安全措施,即对那些被评估为可能处在危险状态的要人和运动员提供保护性安全服务。在悉尼奥运会开幕之前以及举行过程中,他们对参加奥运会的17支队伍以及大约230个国家要人进行了风险评估。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对73位要人提供了贴身保护。除此之外,要人与运动员保护小组还对来自5个国家的2000余名运动员提供了途中保护。整个过程没有发生任何涉及运动员的安全事件。(四)保险方面澳大利亚安保集团(AMP)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独家承保商,AMP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综合性保险公司,它从悉尼奥组委获得了1640万美元的一揽子保险合同。奥运会的投保范围包括悉尼奥组委(SOCOG)、悉尼残奥组委(SPOC)、澳大利亚奥委会(AOC)、新南威尔士公共事业部(PWD)、奥运会统筹部(OCA)、奥运会道路与交通部(ORTA)等6个部门。险种包括责任险、特殊风险、个人意外伤害险、公众责任险、志愿者个人以外伤害险和交通工具险等十几项保险。(五)案例方面在悉尼奥运会筹备期间仍然发生了一些公共安全事件,在开幕式前一个月,破获了一起破坏核设施案;如在开幕式前22天,发生了针对奥运会的示威游行;开幕式前21天,在圣火传递过程中,一名少年试图扑灭圣火;在开幕式前8天,两支狙击步枪被窃;开幕式前2天在悉尼国际机场发生了严重的煤气泄漏,8人中毒。

二、雅典奥运会风险分析2004年雅典奥运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奥运会在百年后重新回到了其发源地—希腊;二是该届奥运会是世界经历了美国“9 · 11”、伊拉克战争之后举行的首次奥运会。因此,防止恐怖主义袭击的安全问题自然成为重中之重,所以雅典奥运会的安全投入受到恐怖袭击阴影的影响,使雅典奥运会安保费用一路暴涨,从6.5亿欧元、10亿欧元,直至12亿欧元,占到希腊政府举办该届奥运会总投入的1/5,它已相当于悉尼奥运会安保费用的5倍,亚特兰大奥运会安保投入的50倍,并用高科技手段编织一张严密细致的安全网。(一)加大科技投入雅典奥运会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奥运”,科技含量高,安全投资大。雅典奥运会在安全系统方面的投资高达15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0%,科学技术特别是IT技术在雅典奥运安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从美国购进了综合指挥平台C41,这是一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为一体的集成系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雅典大街小巷和奥运设施周围的1577个摄像头,可以随时感知路面变化,能够将所有奥运会相关证件的持有者资料制作成胶片薄膜以防止造假;摄像头上的网络传感器能辨别出奥运会各个赛场以及雅典周围的化学物质;能解读希腊语、英语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欧洲国家的主要语言;能帮助指挥中心进行援救工作、分析网络监视器上显示的数据等。奥运会IT网络支撑着10 500个服务器和工作站。二是安装了大量的探测器。雅典奥运会安检探测器布满了赛场,奥运会场馆安装了900扇磁性门,并配备了261台x光机和520台金属探测器,杜绝了携带武器进入这些场馆的可能。为了防止恐怖分子利用放射性物质制造恐怖事件,雅典奥运会使用了辐射探测器,这些探测系统安装在希腊全国32个出入场所(包括7个机场、12个港VI和13个边境口岸),海关和特警部队也配备小型辐射探测器,以便杜绝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非法运输。三是装备高科技侦讯设备的武装面包车在雅典街头巡逻。奥运会使用的车辆都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雅典警方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跟踪车辆,利用有关软件来监督言语中流露出的与恐怖主义相关的交流活动。希腊政府采用的这些先进的技术指挥中心、安全数字集群无线网络、闭路电视、自动车辆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连接所有安全机构和场所的高级网络等高科技设备,在保障奥运安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强化国际合作借鉴他国经验,强化国际合作是雅典奥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之一。雅典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密切合作,从以往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聘请安保专家,与参赛国进行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与22个国家签署了37个安全协议。雅典奥运安保主要侧重在安保规划、安保演练、安保培训以及情报合作等方面与不同国家进行合作。一是通过派遣安保人员到国外学习、把国外教师请来本国授课等多种形式培训了大批安保人员,如派遣本国专家前往悉尼和盐湖城学习他们的安全措施、聘请英国安保专家帮助培训反恐人员。二是雅典奥运会雇佣了来自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拥有丰富经验的独立安全顾问,聘请了澳大利亚的B02ARTES公司为雅典制作安保规划,这个公司的主管曾是悉尼奥组委安保运行官员。三是成立了在大型体育活动安全规划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奥运会顾问小组,顾问小组由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以色列、西班牙、英国和美国7国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定期开会讨论计划、技术和训练问题,共同组织安全演习,为希腊应对反恐方面,尤其在核威胁、辐射威胁、生物威胁和化学威胁提供建议。四是在奥运期间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安保情报信息网络情报,争取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情报机构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刑警组织的援助。(三)建立立体安全网雅典奥运会有来自202个国家的10 500名运动员和100万之多的观众,希腊政府出动了7万名军警及大批的其他安保人员,建立了立体式安全防范网,增强防控能力,以确保奥运会的安全举办。一是建立高效的指挥中心。奥运会安保工作是否成功,指挥管理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雅典奥运指挥中心由希腊警察总署、消防部队、海岸警卫队、陆海空三军、国家情报信息中心等72个部门组成。奥运会安保指挥中心通过专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从希腊全国各地接收信息、数据10和图像。主要的数据来源于交通控制和监控运行室、奥运场馆、城市警察指挥中心以及海、陆边防部门。二是严密场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从安全考虑,雅典所有的奥运场馆在开幕前夕全部封闭,只限经过批准的工作人员出入。奥运会主体育场驻扎有大批军警,除非有组委会的特别通行证,否则任何车辆和行人在距离主会场大门50米处将无法前进。任何进入主体育场的车辆都必须经过严密的盘查,尤其对前来送货的大型车辆,需要通过警犬、车底探照镜、电子扫描仪等层层检测。三是严格的证件管理。雅典奥组委利用数字技术,为国外运动员、官员和新闻记者颁发了特别身份证。这种特别身份证利用10种特殊的高技术元素制成,可以在特定的角度产生立体影像,具有高科技防伪性能。(四)保险方面雅典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首次购买了取消保险单,这笔价值1.7亿美元的保险单承担雅典奥运会因战争、恐怖主义、地震或者洪水而被迫推迟的风险。除了寻求保险公司的支持,国际奥委会还专门成立专项储备金以应付奥运会临时被取消的风险。该项储备金已经从2001年的8500万美元增加到了开幕前的1.55亿美元。但是这个数额离国际奥委会要求的还差5000万美元。雅典奥运会组织者风险管理的预算总共是1550万英镑,其中1050万英镑支付了保险费用。另外一部分资金是用来支付体育赛事风险保险服务供应商法国的GrasSavoye集团和美国的Marsh公司的费用。GrasSavoye主要对建筑物进行风险确认,对基础设施的风险予以分解,并对投保资产进行评估,以及拟定保险条款等。Marsh公司主要工作是风险因素评估,公司对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所有部门进行分析,最终清单列出了750至800项潜在的风险来源。大到整个奥运会的取消保险,小到运动员伤害险,保险已经渗透到了奥运会的各个环节,在保障奥运会顺利进行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五)案例方面在赛会筹备期间,2004年2月底,几辆内政部卡车遭焚烧;5月雅典市中心先后发生4次爆炸;7月12日,雅典发生大面积停电,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瘫痪;7月22日希腊文化部等遭受汽油弹袭击;开幕式前30天,雅典及希腊大部分地区发生10年未遇的重大停电;开幕式前20天,在筹备奥林匹克文化节的雅典文化部门口发生爆炸;在比赛期间,丹麦帆船选手在奥运专用车道上发生交通事故,撞死一名英国人,比赛期间一辆载满残奥会观众的大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7人死亡,30多人受伤。

三、北京奥运会风险分析北京奥运会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安保考验。北京奥运会未发生暴力恐怖事件,未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未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堪称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安保任务。此次“两个奥运”的安保任务,是北京历史上、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准备时间最长、防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国际关系最高的安保任务。全球高度聚焦:北京奥组委兑现了在申办奥运会时做出的“确保奥运会绝对安全”的庄严承诺。奥运会,162名各国政要、749位国际体育界高官、204个国家和地区的23291名运动员和赛事官员等云集北京;残奥会,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1700余名技术官员、近2000名国际残疾人体育界官员等参会。以首都机场为例,在奥运期间共出动9628人次,警犬860条次,特警学员投入武装巡逻兵17194人次,共保障奥运大家庭航班2654架次、包机12架次、迎送车辆8000余辆次,27748人次安全抵离,从而实现了首都机场在奥运期间防空安全的突发案件“零发案”;暴力恐怖袭击“零发案”、侵害、财产、抢劫、盗窃、枪弹、物品、肇事、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零”发案。35.5万人参加的奥运会开闭幕式更是“平安奥运”的重中之重,为此专设安保联勤指挥部和14个指挥部,投入安保力量29.6万人次。期间,针对各国政要等特殊警卫对象,完成了5169场次的警卫勤务,并保证了75处焰火燃放点的安全。北京奥运会安保部门充分借鉴往届奥运安保工作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和举办城市实际,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奥运场馆、反恐情报、大型活动等52项奥运安保计划、584项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实现了在驻地及比赛场馆周边“零”发案的成果。(一)精心准备自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以公安为主体,军队、武警、安全等部门全力配合,细致准备。北京市公安局针对维护稳定、反恐防暴、交管、处突等具体内容,制定完善了奥运赛时安保方案,并积极演练。数百防控单位:31个竞赛场馆、45个训练场馆,奥运大厦等15个非竞赛场馆,25家定点医院,117家签约饭店、12家非签约饭店,30处奥运之家……对场馆驻地等数百直接涉奥单位,分ABCD级实施动态安保,确保其安全运行、秩序良好。百万警民参与:全市动员组织近5万名公安干警和110多万民兵、治安巡防员、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两个奥运”的安保工作。(二)严密措施反恐前沿:8000余名专业人员24小时执勤,点线相连、区区相接、互为策应,保证第一反应力量在3~5分钟到达现场。奥运期间,380起交通、治安等各类问题得到妥善处置,201件110接报可疑物品警情迅速处置排除,实现首都“不打响、不炸响”的刚性目标。严打犯罪:全市投入刑侦力量1.7万人次,加大打击抢劫、扒窃等违法犯罪。据统计,奥运期间北京市刑事发案环比下降56.5%,同比下降78%;警情始终处于良好等级,110接报创2000年以来新低。社会防控:全市参与人数日均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3000余名民兵,对环路313处立交桥、铁路桥、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实行24小时定点看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