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一、建国以来中国教育体系的演变
1.第二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

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

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专家的工作也包括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甚至渗透到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等具体工作领域。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2.第二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20年间,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之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调整。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改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3.第三个时期(1978年以后)。

博采各国之所长,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

进入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之后,深固拒闭、盲目排外不可取,单一的价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为政府和知识界的共识。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广泛吸收各国之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通过上面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经历了那么多次的转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归根到底这是受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所制约。

如果我们把一个世纪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考察,又会发现,百年间,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被迫开放(无意识的泛化)——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单一的价值取向——封闭——主动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

二、中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演变
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演变可从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价值主体自由化
价值主体即“谁的价值观”,是指由“谁”对事物属性是否满足需要做出评价或事物属性满足了谁的需要,它涉及的是“谁的价值观”的问题。

任何价值观念都是某一主体的价值观,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个体自身的修身养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完成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群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体和集体主义传统,使得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自我意识由抽象回到具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转向个体本位。

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利益,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谋求个人利益,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偏向了“自我”的方向。

2.价值目标现实化
价值目标是指价值主体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所欲达到的结果,它涉及的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向面临着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又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过于遥远的,在价值目标上逐渐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在理想和现实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后者,更关注现实社会对自身价值的实际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持有的实用化价值取向在就业中表现为更多地追求现实功利。

从现在大学生职业选择看,他们更注重选择务实性和功利性的工作,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价值目标选择逐步显现出更多的功利性和现实性。

3.价值手段实用化
价值手段是指价值主体为实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办法,它涉及的是“如何行动”的问题,价值手段是实现价值目标的保证。

随着价值目标的现实化,大学生价值手段逐渐实用化,变得更加务实,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前大学生们普遍希望在大学阶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将来可能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价值手段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短期性和短视性,这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因此除了专业学习以外,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用技能的学习上,出现了考证热、考证经济等特殊的现象,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协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较少大学生会考虑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是否有用或是否实用。

4.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
价值评价标准是指价值主体运用各种价值手段实现价值目标进行评价的尺度。

价值评价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作出的判断,从而产生值得或不值得的意义感,它涉及的是“怎样才有意义”的问题。

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使价值评价更注重个体的感受,而价值目标的实用化使每个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倾向多元、理性和宽容。

由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氛围日渐和谐,加之多元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性,这既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特点的综合反映,也是我国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社会形态的综合反映。

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尺度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更趋向理智和宽容,对善与恶、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

以上分析了大学生在历史上主流价值观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是随着教育体系和经济社
会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变迁的。

因此引导主导价值观向主流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变迁趋势,以适合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特点的途径来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三、不同国家教育理念差异
教育理念笼统的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发展传统的大学中,都是各不相同且不断演变的,而且也没有泾渭分明的通识或精英划分,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对应的大众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对应专业教育。

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各国教育理念上看出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演变。

笼统的说,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老牌大学更偏向精英教育,比如牛津剑桥。

这是因为欧洲的传统教育理念是自由教育,是不以学习生存技能为目的,探索高深学问,培养德性与智慧的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人教育,具有闲暇时间的自由人阶级才有资格接受这种教育,天然的就带有阶级性。

这也是大学排除教育的功利性,追求知识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所以形成了重视精英教育的历史传统,到现在欧洲一些大学也没有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

在后来的发展中,自由教育遭遇专业教育的冲击,在这两者的冲突中,19世纪的美国提出通识教育,核心理念还是继承的自由教育,但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而不是高贵的绅士,这种理念自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通识教育也以美国的大学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发布了《为自由学科辩护》的耶鲁大学。

至于中国的大学,本来发展之初就是以政府的附属机构存在,摆脱不了政府权力的控制,到后来专业教育的发展占了主流位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近年来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从通识教育中自创了个素质教育,但流于形式的居多。

而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许多大学不加限制的扩招。

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和大众教育都有所欠缺。

不过北大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是国内推行通识教育的佼佼者,而拒绝扩招的中国科技大学也是坚持精英教育的典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