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农村教育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村教育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村教育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
摘 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培养的劳动力不能满足城市化
和农村建设的需要,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本文分析了农
村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三农;职业培训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一)农村教育发展速度放缓,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009年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发
人深省,“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

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①这种现象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的
衰退。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大量优秀教师跳槽去城市中学,农村师资
流失严重;国家资金投入低、教学环境差;大学学费太高,一个农村家庭拿出几年的
收入才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即使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了业却难求一职。这就加
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也必然要影响到农村的高中教育。据中国青少年基
金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高楼大厦需要基石,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未来

的发展。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接受过初中以下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远不能适应在
城市就业的需要,即使就业也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事收入较低的简单
劳动,此次农民工大范围失业,根源在金融危机,但和农民工自身的劳动技能不无
关系。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中,两代农民工的谋生技能并未发生质的飞跃。大
部分农民工初中毕业,小学毕业的也有相当的比例,这决定了其从事的行业和应对
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各级部门一直疏于对他们的培训,危机一来,首当其冲
的自然就是他们。即使重新回乡劳动,靠一双手也建设不了新农村,得用脑力和科

技创新的力量。

(二)教育方向的偏差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城市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整个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教学
内容完全追随城市,最终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农村。学生这种单一
的求学目的,以及学校单一的办学方向,导致的问题非常突出。大多数农村学生在
接受了十几年以“考大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之后,除了具备一些死记硬背的课本
知识以及较高的应试技巧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学会,他们不管是回家务农还是出
门打工,可能还不如那些上学少的孩子。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孩子继续读书,有些不

是上不起学,而是觉得孩子读书没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内容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技能培养主要由农村中等职业教
育来实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不断扩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日益萎缩。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给职业教育的拨款较少,导致了许多农村职高办学条件较差,专
业实验设备、仪器和必要的实践场所不足;职业教育的师资缺乏,多为师范院校毕
业生改行,较少机会接触技能技巧性的工作,教学没有针对性,难以培养出学生过
硬的技能,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及
时更新,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实
际需求,许多早已过时的内容仍被保留在教材中,而大量在未来工作中应用率很高
的内容却没有被及时选编进去。与之相比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很

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二、农村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一)把握农村教育的方向,改造农村教育的内容
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
的根本,而农村教育则是“三农”的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除去增加农村义务教
育经费投入之外,应解决农村教育另一个问题——办学方向和目标上存在的问
题。农村义务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应将“考大学”作为最高的也是唯一的
目标,农村中小学校不应把向城里输送更多的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办学方向和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

对于乡村学校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应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
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③农村教
育要让农村的孩子从小能够认识农村,热爱农村,具有改造农村的理想与本领。在
小学教育中,增加贴近农村生活的内容。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中,应该增加职业教育
的内容,让无望升学的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具有创业和就业的技能。农村教育在传
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做人的道理。不
应该把“跳出农门”作为农村教育的方向,而应主要着眼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

质,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
费”,到2010年,我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从2007年的640万人增
至680万人,并将逐步实行免费。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具体
操作方面不应只强调数量的多少,更要注重内在质的提高。为了培养足够数量的
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除了进一步扩大招收农村应
届初中毕业生的规模,还可以通过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开
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行灵活学制,通过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

农民工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农村职业教育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和
熟练的职业技能。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
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推进弹性学习制度;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既
可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又积累了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
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师资是关键。要着重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
资不足的问题。保障和改善农村职中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职中教师培
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

(三)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模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农村非正规教育(包括各种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
广播电视等非正式渠道)有着机动灵活的优势,避开正规教育对社会资源、教育时

间的过多要求,效果却很显著,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很受农民欢迎。
从去年秋天开始,国际金融危机也波及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约有两千万的
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
工,农村教育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提升农
民工再次就业的竞争力。县级职教中心可以作为培训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基地,发
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制订统一培训指标
和培训标准,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还需加大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返乡农民
工的就业和培训意愿,结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用工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以
技能培训为中心,在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养殖业、建筑业、
采煤、餐饮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针对返乡农民工中青年较多,而且在外
打工的经历也使其深知文化程度低的不利影响,开设专业和课程,也可在自愿基础
上开展学历教育;在师资和培训形式上,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高校的闲散的师
资力量,通过高校帮扶、结对的形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大
量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缺,完全可以发挥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优势,让当
地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专业的培训老师进行文化课的培训,既解决了大学生就

业压力,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属于双赢之举。 

总之,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为农村教育带去活力,让农村教育真正走出
困境,为“三农”和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注释:
①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9年1月4日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
讲话.

②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③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重庆:四川教育出版
社,2005,2,339.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
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