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
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于2002年,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 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经历了史上增长最快的上升阶段。
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结束了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大幅回落。
下半年财政将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反弹的重要力量。
近几个月的中国经济走势并未延续早前市场上普遍乐观的判断,疲软的经济数据再次证实了我们去年以来一直强调的观点: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靠。
4月主要经济指标,包括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等都在低位徘徊。
而出口数据虽然靓丽,但若剔除香港与保税区一日游等异常部分,预计也仅维持在5%左右。
二季度GDP或仍会维持下滑趋势,放缓至7.6%,环比为-1.5%,达到年内最低增速。
(1)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速度加快:2009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占全国投资的28%,今年这一比例约为22%。
政府投资增速恢复较快,今年1月—5月同比增长5.6%,1月—6月同比增长9%,1月—7月同比增长9.9%,政府投资增速处于比较快的恢复状态当中,这与稳增长的政策、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加大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力度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2)制造业投资增速略有提高:制造业的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的36%~37%,今年1月—6月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增长24.5%,1月—7月同比增长24.9%。
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直接相关,说明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比如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赋、改善融资条件等等措施已经发挥作用。
企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很多的
社会投资或是新建公司的活动,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进一步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细则,这对于整个制造业投资也有积极的作用。
(3)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仍在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与房地产的销售状况有密切关系。
11年10月份之后,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城市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持续下降。
12年1月—4月出现了16%~16.7%的负增长。
开发商存量房积压比较严重,资金比较困难,使房地产投资出现增速的持续下滑。
但是从房地产销售情况来看,12年5月份已经开始出现好转。
这是因为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对于买房的需求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措施,对自住型需求的政策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12年5月份以后累积了半年左右的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开始比较快速地释放,使得城市商业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开始持续回升。
购房需求的好转,给消费带来了间接的影响。
从12年5月开始,家具、家电和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加快,到7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2.2%,比6月提高0.1%,6月份的实际增长率比5月份的增长率提高1.1%。
随着“稳增长效果”的显现,内需的增长在由弱转稳,或者稳中略升,必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支持。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
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4.2%,所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
因此,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
基调是“适当的收紧、适当的控制”。
从货币政策来看,由于受到产能过剩影响,流动性充裕却未带动实体经济复苏,部分企业借新债还旧债的压力较大,且成本较高(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为6%,加上2.6%的PPI通缩,实际利率高达8.6%),实体经济并未因为流动性增加而重新恢复活力。
而全球量化放松导致资本流入压力不断加大,也为货币政策操作增加难度。
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要加强对流动性的控制,但可以考虑降息。
当然,这仍将面临未来通胀与房价走势的不确定性。
财政政策方面,与去年相比,今年赤字预算增加了8000亿,但年初因为反腐措施的推动,财政政策看似并没有放松的迹象,这为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留了更多空间。
我们预计,伴随着两会后地方政府新任领导相继就任,大量项目审批加快与资金到位,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等刺激政策推出等,下半年财政将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反弹的重要力量。
未来我国经济政策展望
(一)坚持稳重求进,实现经济平稳转型:贯彻破产制度,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面对当今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 稳增长,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控物
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抓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未来的目标是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当然,仅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或许只能顶一时之用,要使中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要避免走重复靠刺激来保增长的老路,需要对上一轮经济增长中留下来的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做一个清理,通过推动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换取红利。
例如,加速财政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土地改革,以及加速城镇化战略释放内需等。
当然,这一过程也难免经历“破茧重生”的痛苦,而值得肯定的是,决策层在改革问题上始终保持坚定。
我们预计,明年政府有可能将把经济增长目标进一步调降为7%,而实际GDP增速可能仅在7.5%,通过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以换取部分结构性改革的突破。
通过这样的政策,可以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
在这
种发展态势当中,经济增长水平虽然下降了,企业改革的压力加大了,但是,深层面的体制机制在加快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快优化,各方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快速提高,为新一轮水平更高、代价更小、可持续地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福利的增长奠定新的基石。
所以,我国经济虽然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形势,但是也将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我们应对当前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对未来的光明前景有更多的期待,既脚踏实地又充满信心。
运用的经济学理论及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