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硅料的生产工艺
多晶硅的主要生产方法和工艺
现在主要的生产高纯多晶硅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三氯氢硅还原法(SIMENS法) 2、硅烷热分解法 3、流化床法
硅的提纯
为了将粗硅提纯到太阳能级电子级硅所需的纯度, 硅必须经过化学提纯或者物理提纯。所谓硅的化 学提纯是把低纯度硅用化学方法转化为硅的中间 化合物,再将中间化合物提纯至所需的高纯度, 然后再还原、分解成为高纯硅单质。中间化合物 一般选择易于合成、化学分离和提纯的中间产物。 曾被研究过的中间化合物有四氯化硅、四碘化硅、 硅烷等,现在通用的是三氯氢硅还原法(即西门 子法),硅烷法。
多晶硅的定义
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熔融的单质硅在过 冷条件下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形态排列 成许多晶核,如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 粒,则这些晶粒结合起来,就结晶成多晶硅。
多晶硅国外情况
当前,晶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单晶硅)是最 主要的光伏材料,其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也依然是太阳电池的主流材料。 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长期以来掌握在美、日、 德等3个国家7个公司的10家工厂手中,形成技术 封锁、市场垄断的状况。
中间化合物提纯到所需要的纯度后,在后续的还 原工艺中应特别注意,因为在还原过程中如果工 艺技术不恰当,将会造成污染而降低产品的纯度。 因此,还原也是重要的工艺过程。化学法提纯高 纯多晶硅的生产方法大多数分为三个步:①中间 化合物的合成;②中间化合物的分离提纯;③中 间产物被还原或者是分解成高纯硅还原成高纯硅。
(2)新一代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究空前活跃。 除了传统工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兼容)及技术 升级外,还涌现出了几种专门生产太阳能级多晶 硅的新工艺技术,主要有:改良西门子法的低价 格工艺;冶金法从金属硅中提取高纯度硅;高纯 度SiO2直接制取;熔融析出法(VLD:Vaper to liquid deposition);还原或热分解工艺;无 氯工艺技术,Al-Si熔体低温制备太阳能级硅; 熔盐电解法等。 (新工艺)
其次,多晶硅提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 和产业工人,国内这么多的多晶硅项目是否有充 沛的人力资源供应也是颇令人怀疑。综合而言, 只有那些有可靠技术来源或长久技术积累的项目 才会最后投产成功。这其实还是回到了上面的第 一点,自己缺乏技术的来源。正是因为存在技术 这个壁垒,现在正在号称要上的大部分多晶硅项 目都会胎死腹中。
多晶硅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电池,按 纯度要求不同,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其中, 电子级多晶硅占55%左右,太阳能级多晶硅占45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太阳电池对多晶 硅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导体多晶硅的发展, 预计到2009年太阳能多晶硅的需求量将超过电子 级多晶硅。
1994年全世界太阳电池的总产量只有69MW,而 2004年就接近1200MW,在短短的10年里就增 长了17倍。专家预测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二十一世 纪前半期将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 据悉,美国能源部计划到2010年累计安装容量 4600MW,日本计划2010年达到5000MW,欧 盟计划达到6900MW,预计2010年世界累计安 装量至少18000MW。
那么成本呢?即便是用成本较高的化学法,洛阳 中硅的成本也声称只有不到40万元,当然,这是 在没有进行任何污染回收、而将有毒气体直接排 放到了大气中的情况下的成本,如果加上环保回 收投资,每吨成本大约为60万元,而这意味着依 然有80%以上的暴利!而如果采用物理法的话, 河南迅天宇声称,成本只有不到15万元,利润率 可以达到97%!(暴利行业)
硅材料科学与技术
授课老师:刘仪柯
单位: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太阳能 科学与工程系
工业硅的生产 高纯多晶硅的生产
太阳电池分类
太阳电池按其材料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 (1)硅太阳电池;(2)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电池; (3)有机物太阳电池;(4)纳米晶太阳电池。而硅 太阳电池又分为单晶硅、多晶硅、带晶及硅基薄 膜太阳电池等等。
表1-2
近年来世界多晶硅生产能力、供求关系一览表 (单位:吨)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生产能力
22600
23300
26100
26700
26700
28800
35500
需求量
16700
18380
17650
20350
23100
27000
38000
供求平衡
+5900
由此可见,在未来5~10年内,我国多晶硅尚存 在3000吨以上的供应缺口。 2005年中国太阳电池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20 %-30%,半导体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在80%- 90%,都不能满负荷生产,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供 给量不足所造成的。预计多晶硅生产企业扩产后 的产量,仍然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需要。
从上述的推测分析,至2010年太阳电池用多晶硅 至少在30000吨以上。据国外资料分析报道,世 界多晶硅的产量2005年为28750吨,其中半导 体级为20250吨,太阳能级为8500吨,半导体 级需求量约为19000吨,略有过剩;太阳能级的 需求量为15000吨,供不应求,从2006年开始 太阳能级和半导体级多晶硅需求的均有缺口,其 中太阳能级产能缺口更大。
多晶硅的生产有着许多方面的壁垒
多晶硅项目的壁垒:技术,还是技术 多晶硅的生产有着许多方面的壁垒: 首先,多晶硅提纯是有很高技术壁垒。如前文所述,目 前冶炼多晶硅最重要的技术是西门子法,基本被国际七大 公司垄断。中国项目大多是准备直接或间接地引进俄罗斯 的技术。但俄罗斯目前的能力也仅限于百吨级产量的技术, 到目前为止,连俄罗斯自己仍然没有达到1000 吨产能的 最小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要达到2500 吨/年)。同时俄 罗斯的技术在电能消耗上明显高于国际同行,生产每公斤 硅材料耗电量300 度,而国际水准仅为100 度。
太阳电池用多晶硅按每生产1MW多晶硅太阳电池 需要11-12吨多晶硅计算,我国2004年多晶、 单晶太阳电池产量为48.45MW,多晶硅用量为 678吨左右,而实际产能已达70MW左右,多晶 硅缺口达250吨以上。 到2005年底国内太阳电 池 产 能 达 到 300MW , 实 际 能 形 成 的 产 量 约 为 100MW , 需 要 多 晶 硅 1400 吨 左 右 , 预 测 到 2010年需要多晶硅保守估计约4200吨,太阳电 池的生产将大大带动国内多晶硅需求的增加。
国内多晶硅情况
我国多晶硅工业起步于五、六十年代中期,生产 厂多达20余家,由于生产技术难度大,生产规模 小,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大,成 本高,绝大部分企业亏损而相继停产和转产,到 1996年仅剩下四家,即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所), 洛阳单晶硅厂、天原化工厂和棱光实业公司,合 计当年产量为102.2吨,产能与生产技术都与国 外有较大的差距。
世界多晶硅主要生产企业有日本的Tokuyama、 三 菱 、 住 友 公 司 、 美 国 的 Hemlock 、 Asimi 、 SGS、MEMC公司,德国的Wacker公司等,其 年 产 能 绝 大 部 分 在 1000 吨 以 上 , 其 中 Tokuyama、Hemlock、Wacker三个公司生产 规模最大,年生产能力均在3000-8000吨,且 产能在不断扩展中。世界主要高纯多晶硅制造商 2004-2008年产量和生产能力如表所示:
1、三氯氢硅还原法(SIMENS法)
三氯氢硅还原法(SIMENS法)最早由西门子公 司研究成功,有的文献上称为西门子法。三氯氢 硅氢还原法可分为三个重要的过程:一是中间化 合物三氯氢硅的合成,二是三氯氢硅的提纯,三 是用氢还原三氯氢硅获得高纯硅多晶。
一般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原始材料是冶金级硅。冶 金级硅是由石英石(SiO2)加焦碳在高温下还原 制成。三氯氢硅还原法以冶金级硅和氯化氢 ( HCl ) 为 起 点 , 将 硅 粉 和 氯 化 氢 ( HCl ) 在 300℃和0.45MPa经催化合成反应后生成三氯氢 硅还原法的中间原料——三氯氢硅,这个过程称 为氯化粗硅。三氯氢硅又叫做三氯硅烷或硅氯仿。 在化工工业上,它是制取一系列有机硅材料的中 间体;在半导体工业上,它是生产多晶硅最重要 的原材料之一。
+4920
+8450
+6350
+3600
+1800
-2500
国际多晶硅主要技术特征有以下两点:
(1)多种生产工艺路线并存,产业化技术封锁、 垄断局面不会改变。由于各多晶硅生产工厂所用 主辅原料不尽相同,因此生产工艺技术不同;进 而对应的多晶硅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指 标、用途、产品检测方法、过程安全等方面也存 在差异,各有技术特点和技术秘密,总的来说, 目前国际上多晶硅生产主要的传统工艺有:改良 西门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其中改良西门子 工艺生产的多晶硅的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80%, 短期内产业化技术垄断封锁的局面不会改变。
3、工艺设备落后,同类产品物料和电力消耗过大,三废 问题多,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多晶硅生产物耗能耗高出 1倍以上,产品成本缺乏竞争力。 4、千吨级工艺和设备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成熟性以 及各子系统的相互匹配性都有待生产运行验证,并需要进 一步完善和改进。 5、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资 金投入太少,尤其是非标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差。 6、地方政府和企业项目投资多晶硅项目,存在低水平重 复建设的隐患。
国内外情况对比
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产业化方面 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能低,供需矛盾突出。2005年中国太阳能用单晶硅 企业开工率在20%-30%,半导体用单晶硅企业开工率 在80%-90%,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多晶硅技术和市 场仍牢牢掌握在美、日、德国的少数几个生产厂商中,严 重制约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 2、生产规模小、现在公认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0吨/年, 最佳经济规模在2500吨/年,而我国现阶段多晶硅生产企 业离此规模仍有较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