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详解
学的立脚点: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 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人类解放与人 类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 解放的现实前提与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工 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历史地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二、近代科学的特征及其哲学意义 三、近代哲学的本质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遗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阐释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阐释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阐释方面恩格斯的巨大贡献。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整体的概括和描
述。突出地从历史背景、基本性质和传播发展三个方面来 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面貌目的是让学生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形成一个既是概要的又是根本性的理解。本章上承 绪论对哲学的概述,下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各章容, 集中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与意义。因此重点 是第二节。该节应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核心 观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统一。这一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构成理解马 克思主义哲学之性质与意义的基础,本性质与意义,有必 要提供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为此,本章的第一节着力阐述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史,以便揭示出这一哲学之产生的理论 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成果,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的强大生命 力和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
性变革
一、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一、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主题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哲
四、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统一
科学的初中观构成新唯物主义的基础。黑格尔哲学中的辩
证法与历史原则。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原则的 批判性超越。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定 义与基本内容。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定义与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实 践观基础上的统一(实践: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与历史 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 的指导思想。以上四个根本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整体性 质。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从传统封建社会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折。经济
生活的历史转变。政治革命或“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 命及其历史性成就。资本主义的基本矜持生产的社会性和 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 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从自然经济到 市场经济,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以物的依赖关系作基 础的人的独立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哲学与时代任务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人
格和目标(与时代任务相表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 哲学背景:“青年黑格尔”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 哲学探索:《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新世界 观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态》。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唯物史观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人类思想史上的 划时代变革。
二、近代科学的特征及其哲学意义
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性起源。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然科学
的工艺学的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早期成就与变革意义。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近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与传 统观念的斗争及其意义;这种世界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主 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前提。 近代社会科学的历史性起源泉:启蒙运动、社会生活的变 革与政治解放。近代社会科学作为“市民社会的科学”及 其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的历 史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成果和意义 以及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解释世
界与改变世界:旧哲学与新世界观。实践观点的基本内容 与性质。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与马克思 主义哲学主题的内在关联。实践的观点构成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 践原则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实践性质。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与革命 性的统一
批判的基本内涵:澄清前提与划定界限。批判与历史则;
批判与否定性的辩证法。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实践批判 原则中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反对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与浪漫 主义的批判主义。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现实立场与价值目标的统一。马克思 主革命性。
三、近代哲学的本质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 遗产
近代哲学的起源及其重要的历史变革意义。近代哲学的基
本立足点和主要派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近代哲学的发展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批判学” 及其主体性原则。黑格尔哲学:历史原则与辩证法的伟大 复兴。费尔巴哈对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历史功绩与局限 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从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遗 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要求在哲学上的 反映。